四川2009最大的民生是就業 發展是最好的機遇
2009-2-6 1: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截至春節前,已有149萬出省農民工因失崗返鄉。另一則新聞出現在春節后,和往年相比,迄今,四川農民工出行高峰仍未出現,鐵路部門已叫停延續數年的農民工團體票。
一多一少背后,是無法回避的現實:2009年,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掛。
有人說,今年可能是就業形勢最嚴峻的一年: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仍未減退,大批農民工返鄉,安置是個大問題;另一方面,震后四川產業經濟仍未完全恢復,自身吸納能力減弱。
但是,倘若就得出就業“悲觀論”未免失之偏頗。預測2009年全省就業乃至創業形勢,離不開對宏觀經濟走勢的考量。
今年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第二年,按照3年完成恢復重建目標,以及“加快”和“提前”兩大要求,今年重建工作量大、任務重。早在災后恢復重建初期,國務院就明確要求在恢復重建中充分考慮災區就業,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盡管無法判斷整個災后恢復重建將直接吸納多少就業并洞開多大創富空間,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是,已經有大量返鄉農民開始投身災后恢復重建。
中央出臺擴大內需系列舉措,希望四川成為促進全國發展的“強大引擎”。從投資看,4萬億投資中約有1/3在四川,帶來基礎設施、產業、民生等大量項目付諸實施,建設過程本身就是吸納就業與創造財富的過程。
類似機會還有很多,關鍵是如何讓這些機會真正轉化為老百姓就業致富成果。另一個本年度值得關注的經濟現象是調整。無論是宏觀層面著眼于止滑提速、加快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還是以“7+3”產業為支撐的整個產業經濟發展,呈現越來越明顯的集聚、集約、集群化特征,都必然對整個就業和創業環境帶來影響。
發展帶來最好的機遇,發展也帶來最大的挑戰。順勢而為,則機會洞開。
一、勞動保障城鎮登記失業率降0.1個百分點目標
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6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政策支撐
受災嚴重地區的企業在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中,招用當地因地震災害失去工作的城鎮職工,經縣級勞動保障部門認定,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
將地震災區的城鎮失業人員和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村勞動者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優先保證災區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
災區企業吸收就業困難人員的,可按規定享受稅費減免等政策,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各地企業吸納災區勞動者的,按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從事靈活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享受社保補貼。
權威解讀
劉家強(省勞動保障廳副廳長)2008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6%;今年,力爭控制在4.5%以內。工作量不小。目前促進就業的政策已經很多。通過抓重建、擴內需、上項目新增一批就業,緊密結合災后恢復重建、產業轉移承接、擴大內需項目及對口援建項目,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作用,擴大就業規模,大力發展服務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斷開發新崗位、拓展就業空間,多渠道擴大就業。同時,要以政策促創業帶動一批就業,通過資金支持、金融信貸、場地安排、社會服務等扶持政策,幫助更多的勞動者實現創業。總之,政策很多,機會很多。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留下都有路目標
全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00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250億元。
政策支撐
大力實施百萬農民工大培訓行動,切實提高農民工整體技能水平。以縣為單位,以失業返鄉農民工為主體,在全省統一組織實施百萬農民工免費技能大培訓。進一步加大培訓投入,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及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提前實施2009年培訓計劃,盡快對所有失業返鄉農民工進行全面培訓。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縣級整合”的原則,統籌安排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民培訓、勞務扶貧培訓、勞務品牌培訓等農民工培訓資金,提高補助標準,延長培訓時間,規范資金管理,提高培訓質效。
調整培訓方向。把失業返鄉農民工全部納入政府公共培訓范圍,把年輕失業返鄉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納入“三年職教攻堅行動計劃”,及時調整培訓方向和專業設置;針對地震災后用工需求,搞好失業返鄉農民工轉崗培訓;針對部分失業返鄉農民工回歸農村的實際,搞好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針對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意愿,搞好創業培訓;針對市場需求,搞好訂單培訓。
全面開展勞務用工對接活動,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規模。搞好省內用工對接,擴大就近就地就業;開展省外用工對接,擴大省外輸出就業;創新轉移輸出機制。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大力實施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行動,及時提供工商扶持、稅收扶持、信貸扶持和土地扶持等政策。及時為他們提供創業信息、創業指導,降低他們的創業風險。
權威解讀
吳祥玉(省農勞辦主任)今年,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努力實現全省勞務開發和農民工工作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將培訓農民工200萬人,其中100萬在崗農民工培訓,100萬農民工技能大培訓。針對全省失業返鄉農民工的新情況,自去年9月份以來,我們建立了失業返鄉農民工周報監測制度,并將舉辦重災區用工與勞務大市失業返鄉農民工就業對接活動;擬在廣州舉辦“川粵”兩省勞務洽談會,加大向廣東的勞務輸出力度;并將開展失業返鄉農民工工作專項督察活動。
三、工業止滑提速力求領先全國出現“拐點”目標
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力爭增長17%;實現利潤增長8%,力爭增長10%。全年技術改造投資力爭增長20%、突破2000億元,完成技術創新投資140億元。
政策支撐
中央財政對國資委管理的中央國有重點骨干企業恢復生產和重建,采取按因災毀損恢復重建投資的一定比例注入資本金或貸款貼息方式給予支持。
財政資金重點用于優勢產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和重大裝備制造等貼息補助。
2009年省政府安排5億元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以后逐年增加。
積極推動列入國家規劃的3080項工業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的實施。
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對節日期間堅持生產的企業和2009年1月開、竣工的重點技改項目(工程)、重點地區和“7+3”優勢產業中的重點企業、重點要素保障企業、國有重點企業加班、技改進行獎勵。
恢復特色優勢產業生產能力。大力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權威解讀
焦偉俠(省經委主任)從國家和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看,對于企業恢復生產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我省工業經濟發展也在充分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和國家擴大內需、振興9大支柱產業的重大機遇,以項目為突破口,大力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著力解決產品市場拓展問題,加強工業品牌建設,狠抓工業節能降耗。
可以看到,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以及3000多個工業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也將不斷涌現出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
四、服務業重振四川旅游目標
到2009年底,力爭全省旅游業恢復到震前發展水平,確保實現旅游總收入1200億元,力爭實現1300億元。
政策支撐
努力增加對旅游業的投入,支持旅游市場振興和旅游目的地建設,對國際(地區)航線和旅游包機在開航三年內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民生性服務業和服務外包。加快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以流通現代化為中心,完善城鄉市場體系,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爭取各類金融機構在川設立后臺服務中心,推進西部金融中心輻射。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鼓勵多領域開發適應服務業發展的金融產品。鼓勵多層次拓寬服務業融資渠道。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大力扶持中小服務企業發展。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權威解讀
張谷(省旅游局局長)2009年我們將一手抓災區旅游業恢復重建,一手抓全省旅游經濟全面發展,實施重振旅游工程。項目建設是重點,我們將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旅游重大項目實施。同時將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行動。四川旅游恢復元氣了,旅游從業者乃至與旅游相關產業從業者,也會有更多的門路。
五、中小企業降低門檻吸納就業目標
新增30家小企業創業基地,力爭產業集群發展到200個。同時,全年新增規模以下企業10000家,新增規模以上中小企業1000家。
政策支撐
對受災地區吸納就業強、產品有前景、守信用的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對因災失業人員和吸納受災群眾就業達到一定比例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參照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執行。
支持中小企業投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企業通過上市、增發、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鼓勵設立中小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資企業。
安排5000萬元用于補充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適當降低融資擔保中對中小企業資產總量、流動資金的要求,降低保費標準。
充分發揮大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支持和幫助協作配套中小企業做好與龍頭企業相銜接的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積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大企業的供應網絡,建立最終產品與零部件廠商的戰略聯盟,努力提高大企業大集團的省內配套率。
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集聚帶動效應,以產業鏈為紐帶分工協作,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中小企業積聚。
權威解讀
伍丕光(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對中小企業來說,災后重建和擴大內需中的種種政策,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出臺的種種政策,為全民創業、創新、創富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平臺。
目前,我省132戶小企業創業基地已經解決超過50萬人就業。今年我們還將新增30家小企業創業基地,降低創業門檻,吸納更多社會就業。上半年,我們將組織開展回鄉創業現場交流活動和“百企萬崗”活動,推進全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