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上海如何建設國際貿易中心?

2009-2-5 12: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上海提出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口號已有時年。然而回看這些年“四個中心”建設的影響和成效,似乎大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了金融中心的建設上,金融中心成為了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寵兒,而憑籍中國“世界工廠”的制造業大國地位和上海港的天然地理優勢,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也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看來,獨獨被冷落了的就是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了。 

  但既然是四條腿走路,怎可跛了一條腿呢?其實,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與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可以說,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是形成國際經濟、金融、航運中心的重要條件。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應該為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航運中心的建設創造條件和提供支持,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和航運中心的建設目標為參照系。《國際貿易》2008年曾載文論述,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必須以相當規模的國際貿易為支撐,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配置格局需要建立以航運設施為主,航空設施、信息港設施為輔的立體式的貿易基礎設施。國際金融中心需要為金融企業提供離岸服務或離岸服務外包來提高金融企業的運行效率。沒有金融離岸服務和離岸服務外包的支撐,上海難于在全球金融分工條件下建成具有高效率的金融中心,我國國內的金融主體不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國際經濟中心的建設不僅依賴制造能力,更是依賴與制造有關的研發、設計服務和商業服務,而且上海先進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也有賴于這些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個中心”之間的關系正如韓正市長在2009年上海兩會期間曾表示的,“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離不開金融中心的發展,離不開航運中心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發展。貿易中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國際貿易中心在上海整個建設發展中間已有了一定的基礎,貿易中心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上海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因此,對上海來說,建設經濟、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就本質而言具有“四位一體”的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 

  就上海而言,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任務,不僅關系到上海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的地位,而且關系到上海如何盡快實現產業結構轉型。近年來,上海第三產業的占比始終在50%左右,與目前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的70%左右的三產比重相比,產業結構方面有明顯的差距。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與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形成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分工體系,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服務貿易不發達相關聯的。誠如專家所言,“上海服務業產業分工體系仍然以大而全、小而全為主。一方面,大型服務企業沒有形成專業化的服務分工體系,沒有成為上海現代國際貿易中心的巨大市場,沒有為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沒有為中間服務貿易提供市場。另一方面,沒有形成大型的專業服務提供商。這使上海服務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也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力”。 

  雖然,上海在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方面起步較晚,措施較弱,但近年來上海也逐漸注意到了這點,特別是2008年來,上海已從三方面開始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國際貿易中心”內涵和外延,查找優勢和差距,明確目標和任務,大力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抓住首屆全國服務貿易大會在上海召開的契機,發展服務貿易;貫徹落實國家加工貿易政策,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推動加工貿易向高附加值、高科技方向發展,并促進進口管理工作從限制進口向鼓勵進口轉變;發展口岸和轉口貿易,提高轉口貿易在上海口岸貿易中的比重;繼續深化“大通關”工程,優化口岸通關環境。二是繼續加強綜合投資貿易環境建設,促進吸收外資與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以總部經濟快速集聚為抓手,促進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理順市區及開發區間的審批權限,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節約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項目;創新利用外資方式,著重引進技術、質量、營銷網絡和海外資源等;加快調整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引導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完善相關政策,對節約能源資源方面科技創新的外商投資企業給予大力支持。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發展海外經濟。建設一批知名的投資、貿易和工程品牌項目,抓好波羅的海明珠、伊朗電站等海外重點項目建設;狠抓人才培養,重點培養一批熟悉國際運作的專門經理人才;抓緊梳理適合開展海外經營的優勢產業和企業,推動上汽、建工、電氣等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2008年12月,上海跨國采購中心基地、中環商務交通樞紐、贏華國際商務廣場和中科研發大廈四個項目開工,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使上海在2020年成為與東京、香港、新加坡并駕齊驅的亞洲會展中心之一,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成譜就了華麗的樂章。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路途上還存在著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難和障礙。 

  雖然目前上海港的外貿吞吐量名列世界前茅,我國的國際貨物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排名第二,但在商品交易與交易服務功能上還顯得很薄弱,形式單一,主要以集裝箱箱量運輸和以口岸進出口貿易量為主,與貿易相關的金融資本市場服務尚處于初級形態。與貨物貿易有關的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售后服務、貿易平臺等現代服務體系沒有及時跟上。 

  上海作為貿易中心的輻射能力還比較弱。服務貿易基礎設施落后,開放程度較低。目前上海的貿易載體主要還是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最終產品和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中間產品為主,即使是服務貿易也主要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初級服務內容,因此難以形成對現代國際貿易中心的內涵支撐。在網絡技術和網絡運用方面目前上海的服務業企業也存在許多不足。網絡的技術程度不高,缺乏核心技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缺乏網絡聯系,貿易網絡基本被國外跨國公司所掌控。 

  那么,上海到底要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國際貿易中心呢? 

  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中心是指國際化的零售批發交易中心、口岸貿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多項實體功能的綜合體。從貿易形態來說,主要以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為依托,以制造業、服務業為基礎,并輔以交通運輸、電訊設施、金融保險、政策法規、人才等諸多要件的配合。 

  隨著貿易方式的改變,國際貿易中心也從原來的以貿易集聚為特征的傳統國際貿易中心向以功能和網絡為特征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轉變。其特點是以中間產品貿易、轉口貿易和離岸服務為主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在世界城市貿易網絡體系中起到中樞功能的城市。 

  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中心的貿易形態已由原來的以最終產品貿易為主的貨物貿易向中間產品貿易、最終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融合的形態發展,而且許多貨物貿易中也含有服務貿易的成分,如技術貿易、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服務貿易的比重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隨著韓正市長在上海兩會期間對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表示出的充分關注,近來各方賢能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建成也是見仁見智,獻計獻策。其中的許多對策建議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值得有關方面認真吸收。 

  首先,上海應該學習借鑒當今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紐約、東京、香港等的經驗,全力推進商品交易及其服務、資本市場建設、轉口貿易服務營運的發展。《文匯報》不久前曾載文認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突破口之一是要從系統的政策設計角度,加強對上海地方經貿法規實施環境、商務交易信用履行環境、管理和服務技術創新支持環境、國際商務復合人才開發成長培養環境的建設進行專項研究,及時制定出臺完善措施。 

  在學習借鑒國際經驗方面,上海可以紐約為參照,鼓勵國內外企業在上海設立國際服務運營中心。美國的許多大公司都在紐約設立了各種服務公司,特別是各種金融服務公司和專業性服務公司,這些公司通過紐約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和網絡體系。上海可以借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努力完善各類軟硬件設施,為國內外企業在上海設立國際服務運營中心創造條件,把浦東打造成為高附加值貿易集聚區。 

  上海要建成國際貿易中,其內涵不只是要在數量指標上與其他國際貿易中心相抗衡,更需要具備世界級城市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例如,為中國人所熟知的“鼠標現象”,實際上就是說明了服務環節沒有掌控在自己手中所遭遇的尷尬。美國羅技公司W牌無線鼠標的市場銷售價是每個40美元,其中有15美元歸于分銷商和零售商,13美元給零部件供應商,3美元給在中國蘇州的裝配廠,剩下8美元留給自己。羅技公司450名員工的薪水遠遠超過蘇州裝配廠4000余名職工的薪水總和。 

  其次,上海還應該積極利用“世博會”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機遇,通過會展業、博覽業等的發展,使上海成為全球采購商、供應商和國內外消費者的首選地和消費場所,實現資源信息與市場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對面的配置。以此帶動上海服務業發展,盡快完成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推進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 

  再次,上海也要利用好長三角兄弟省份江蘇和浙江兩大重要腹地,積極推進長三角貿易一體化發展。比如,從目前來看,江蘇和浙江可在以下方面為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提供便利:一是陸地運輸網絡的構建。隨著跨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等的建成蘇浙滬三地的陸地交通運輸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原本一些交通處于劣勢的城市,如浙江的寧波、江蘇的蘇北各城市都開始具備了擔當上海陸地運輸腹地的重任,使上海的貨物貿易在長三角形成發達的網絡體系。二是港口群的分工協作。江蘇擁有眾多的長江沿岸港口城市、江浙擁有連云港、寧波和舟山等深水良港城市,的發展和利用也將會更有前景。江可利用兩省的優良港口資源,可為上海港分流集裝箱業務的同時,重點搞好零擔貨物運輸,吸引江浙滬地區零擔貨物從地理條件最適合的長三角城市出口,使蘇浙成為蘇浙滬乃至更深腹地零擔貨物進出口的中心。 

  回顧歷史,上海之所以能在20世紀20、30年代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不容置疑的貿易中心,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其長期領先的批零貿易和航運物流。所以,上海在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四街四城”等主要零售業終端布局和物流系統建設外,還應該加緊建設一些有規模、上檔次、大展銷、大流通的批發貿易基地,強化貿易服務能力。 

  此外,上海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還必須努力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優化綜合投資貿易環境,積極發展海外經濟,細化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等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