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是最佳選擇
2009-2-28 4: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上立場十分堅定。我國領導人在各種國際場合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薛榮久教授在全球經濟與中國研討會上如是表示。
對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薛榮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學界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抬頭多停留在譴責和批判層面,過早地判斷它的發展趨勢,缺乏對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機制研究。中國應該辯證地對待貿易保護主義,采取理性措施變危機為發展機遇。
近兩年來,在貿易保護的壓力下,我國與他方貿易摩擦的領域已從貨物向服務、知識產權和投資領域擴展,從家電、紡織品服裝、鞋帽等轉向新興的鋼鐵、汽車、通訊設備、化工等產業。貿易摩擦引發點將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承受“兩反兩保”條款向世界貿易組織一般規則擴展,進入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貿易爭端增多,因此我國應該認真應對他方對我國施加的非法和不正當的貿易保護做法。
薛榮久提出,要充分利用《補貼和反補貼協議》中的可訴和不可訴補貼條款,加強對我國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的支持;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經營跨國企業,建立本身的生產體系和營銷體系,開辟新市場;加強對貿易對象國的宏觀研究,及時調整產品、貿易和競爭方式,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提出進行公平、有序和互惠的經濟全球化的主張。
“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外國投資者撤資導致金融市場動蕩,初級產品跌價導致國際收支惡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訂單減少導致出口增長減速,失業增加等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指出,目前,中國的主要目標是保出口,抓住機遇,促進轉型升級,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企攜手,共克時艱。作為中國的企業,要做到求生存,謀發展,一是管理挖潛力,二是創新降成本,三是開拓新市場,四是內銷求生存。作為國家層面,可以采取的舉措包括提高出口退稅率,改善出口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取消貸款限額、降低利率、收匯單據抵押貸款、收匯保險、建立中小貸款公司,穩定人民幣匯率及加工貿易政策等。基層政府部門應著力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減免對企業的收費,為來料加工貿易保證金提供反擔保,改進政府服務,增強企業信心并改善民生,防范社會問題。整個中國的對外貿易應借勢實現轉型升級,化危為機。
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重新抬頭,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與會學者們一致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應聯合各國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恢復多哈談判,澄清和改進多邊規則,嚴格執行多邊紀律,加強貿易保護程序的公正性,保證貿易保護程序的透明度,提倡適度貿易保護和雙贏,保證貿易保護程序的透明度以及促進國際經濟秩序的和諧發展。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的傅東輝律師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多邊體制的背離,它以單邊主義作為最重要的形式。貿易保護主義就是犧牲國際法律秩序,放棄適度走向極端,而多邊法律體制是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有效屏障。
原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周世儉認為,中國應該與其他國家一起推動多哈談判早日達成協議。當遇到貿易摩擦時要努力通過雙邊談話消除分歧,如果雙邊談判難以解決分歧,可訴諸于WTO爭端解決機制。在解決貿易摩擦的過程中,應堅持后發制人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政策,必要時采取適當的報復措施。
面對正在滋長和蔓延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是否應選擇采取報復措施,以牙還牙,還是不予報復,以德報怨呢?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教授表示,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放棄貿易報復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一個更加開放和自由的貿易體系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應聯合更多的國家反對貿易保護,捍衛自由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