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金融危機 科學發展商務事業
2009-2-27 4:5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球金融危機在我市已顯現外商投資減少、出口減緩、消費降溫等影響,并將呈現延伸發展勢頭。商務工作涵蓋投資、消費和出口,必須正確分析金融危機的影響,積極應對,化“危”為“機”,促進我市商務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金融危機對我市我市商務經濟的影響
1、對外貿易增長乏力。2008年,我市對外貿易自營進出口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需急劇減少的不利形勢下實現了14.1%增幅,但呈現出明顯的“前高后低”現象。全市進出口增幅自8份開始逐月下降,12月份較8月份下降11.3個百分點,出口和進口增幅分別回落11.15和11.54個百分點。預計今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傳導和滯后效應的顯現,我市外貿出口訂單明顯減少,風險明顯加大,增幅可能進一步回落,部分企業因訂單減少已停產或開工不足。加之金融危機使客商拖欠貨款的現象增加,企業貨款回籠受阻,企業正常運轉難度加大;特別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下跌,企業很難在簽訂合同時通過價格調整規避風險。
2、利用外資步伐減緩。2008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資合同24個,合同利用外資1.1億美元,新批項目數及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分別下降45.5%和24%,實際到位外資1.03億美元,同比增長25%。到位外資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2007年審批的外資項目。合同利用外資下降說明了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外商投資積極性和投資意愿減弱,投資能力下降。許多有意投資的外商,因擔心市場風險,已作出中止投資或轉移投資的選擇。金融危機使得沿海產業轉移進程放緩,往年我市利用外資項目主要集中在沿海轉移過來的鞋類、紡織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2008年我市這種類型的利用外資項目僅7個,比去年同期減少4個,實際利用外資僅2056萬美元。同時,我市外資企業也面臨著訂單減少、利潤空間減小、生產規模壓縮等經營困難局面。
3、啟動內需難度加大。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企業效益明顯下滑,居民收入預期下降,消費信心不足,不少家庭消費意欲減弱,開始捂緊錢包,減少消費支出。就我市面言,房地產市場轉冷,并使得作為下游的家居、家電行業銷售陷入低迷;農民工大批回流使得勞務收入減少,農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熱情逐漸退卻;零售經營企業營業額減少,收入降低,資金流動壓力加大,經營陷入困境。
二、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1、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外向度
一是努力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努力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深入實施“品牌興貿”和“科技興貿”戰略,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出口競爭力;培育建設機電產品、石化產品、農副產品、輕紡產品和工藝品等五大出口基地,形成新的出口增長點;擴大出口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經營,實現出口規模效應;發展加工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拓展對外貿易方式;積極開拓非州、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市場,拓展對外貿易渠道;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提升對外貿易的層次和水平。
二是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規模。抓住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依托我市優勢,科學編制承接規劃,明確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向和重點;高水平建好臨湘、湘陰兩個全省承接產業轉移試點縣和各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創新招商方式,積極開展小分隊招商,在加強與珠三角對接的同時,著力開辟長三角和臺灣新領地;狠抓大企業大項目的集群轉移,加強產業鏈的整體招商,著力引進一批實實在在的項目,特別是在引進戰略投資項目上實同新的突破。
三是積極有序開展對外經濟合作。金融危機使部分國家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為我市企業低成本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兼并、并購或購買國外優良企業的股份,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獲取境外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境外勞務組織和國內勞務公司的對接,擴大外派勞務規模。積極開展境外工程承包,帶動勞務輸出和商品出口。
2、立足擴大內需,搞活內貿流通
一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建設。抓好《岳陽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的實施,重點搞好東茅嶺路服裝品牌特色商業街建設,通過各種途徑加快建設生豬機械化屠宰場、汽車農機交易大市場和的士維修市場,打造城市中心商務區和核心商圈。選擇一批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滿足居民便利消費、放心消費需要。著手引導建設紅光市場集群,包括二手車市場、花鳥寵物市場、汽車農機市場、竹木市場、牲畜屠宰市場、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市場和再生資源市場等,形成集聚效應。健全農村流通網絡,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工程”、“農改超工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渠道。
二是努力創新流通方式。積極推進業態創新,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不斷加快流通現代化步伐。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品牌連鎖超市落戶,大力發展倉儲式會員店、品牌專賣店、專業超市,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商業網絡。支持和引導流通企業創新經營模式,開發特色突出、質量上乘的產品和服務,塑造企業品牌,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推進“社區雙進工程”,鼓勵購物、餐飲、家政服務和再生資源回收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企業以連鎖經營的方式進入社區,培育一批知名餐飲企業、星級賓館和高檔文化娛樂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發展一批骨干物流企業,推進太陽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與區域產業的對接,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提升城區物流配送功能。
三是積極引導鼓勵消費。認真研究分析中央實施“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政策帶來的重大機遇,提振消費信心。充分發揮消費引導生產、調節投資和穩定增長的作用,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居民兩大群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發揮好“萬村千鄉”農家店的橋梁紐帶作用,構筑農村消費市場網絡。做好“家電下鄉”工作,推出適合農村家電消費特點的服務和營銷模式,保證下鄉家電質量,搞好售后服務。大力開展節會促銷活動,營造消費氛圍,促進節假日和會展消費,推動消費升級。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改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為將金融危機對全市商務經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當務之急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應對挑戰,渡過難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住中央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機遇,抓緊組織項目開發,積極主動向上級商務部門推介,全力爭取國家支持,有多少、上多少,成熟一批、建設一批,細化、具體化中央扶持中小企業的有關政策措施,并切實落到實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增加中小流通企業、出口生產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貸款額度,打開企業融資的方便之門,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三是加大環境優化力度。進一步減少審批,減少收費,搞好服務,為商務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動態,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積極開展聯手幫扶企業行動,幫助市內重點出口企業、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和外資企業解決實際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