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為何出不了中國米塔爾?
2009-2-26 23:5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邱林
新聞事件
據日前公布的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透露,國家將鼓勵寶鋼、鞍本、武鋼等三大央企在國內的聯合重組中發揮先鋒作用,力爭三年內鋼鐵業聯合重組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若干個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集團產能達到45%以上。
評 論
根據 《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國家將以寶鋼、鞍本、武鋼等大集團為基礎,實現鞍本集團、廣東鋼鐵集團、廣西鋼鐵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和山東鋼鐵集團的產供銷、人財物統一管理的實質性重組。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鞍本、武鋼等幾個5000萬噸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集團;若干個1000萬至30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集團。這個規劃對于我國鋼鐵業聯合重組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然而,規劃與現實畢竟存在較大差距。2007年底,業界人士就曾有一個預測:2008年將成為我國鋼鐵業的“重組之年”。現在看來,這種預測與實際相去甚遠。去年以來,雖然國內連續出現四五起鋼企聯合重組,如河北、山東整合省內鋼鐵企業成立河北鋼鐵集團、山東鋼鐵集團;早已重組的鞍鋼本鋼在被爭議了幾年的“整而不合”之后有了進展。但在這些重組中的亮點是,由寶鋼控股,重組廣鋼、韶鋼之后組建的新廣鋼,被業界稱“這是一次漂亮的整合”。還有就是河北鋼鐵也重組也是被業內稱贊。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國內鋼鐵業聯合重組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從表面上看,2008年鋼鐵業重組突然加快了步伐,鋼鐵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似乎順風順水、頗有成效。但調查發現,只有少數重組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大部分則只是徒有虛名,實際上還是各干各的,并沒有從實質上發揮重組的優勢,產業集中度也因此未能明顯提高。
盡管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但其產業集中度非常低,行業前4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到20%,遠低于其他主要鋼鐵生產國。集中度低也使得行業缺乏能主導市場的大型企業集團,導致礦產資源亂采、鋼材價格波動劇烈,嚴重制約了行業整體競爭力。
事實上,20年前的寶鋼就已是“全國冠軍”,但寶鋼一門心思練內功,試圖在練好內功后再去世界比拼。可是,就在寶鋼雄霸中國之時,我國以外的市場已被國際鋼鐵巨頭瓜分完畢,美鋼聯、阿賽洛、新日鐵稱雄世界市場。進入21世紀后,跨國鋼鐵企業的重組兼并增加,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的全球鋼鐵霸主——米塔爾出現了,米塔爾通過兼并收購世界第二大鋼鐵公司阿賽洛成為世界鋼鐵生產規模最大的鋼鐵企業。
20多年間,米塔爾著眼于全球進行資源整合,不斷購買世界各地的鋼鐵企業并把它們進行整合,曾在8年內吞并掉6家世界上的大型鋼鐵廠,取得霸主地位。表面來看,米塔爾的成功好像是因為并購,但并購只是一種手段,以全球化視野、全球化思維打造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來參與全球競爭,在最合適的時機去收購與合并,并用最精明的經營手法壯大那些被收購的企業,是米塔爾成功的真正原因,也是我國鋼鐵企業最欠缺的。
現在,包括寶鋼在內的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已感受到世界鋼鐵業快速整合所帶來的壓力。據估算,目前寶鋼的年產能僅為2000萬噸,而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鋼鐵巨頭年產能都超過了5000萬噸。權威人士估計,到2012年,包括阿賽洛米塔爾和美鋼聯兩個鋼鐵巨頭的年產量都將超過1億噸。而寶鋼要在目前2000萬噸的基礎上,年均增產4000萬~6000萬噸,才能與阿賽洛米塔爾和美鋼聯比肩,躋身世界鋼鐵業前列,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現在看來,寶鋼、鞍鋼、武鋼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之所以成不了中國米塔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國鋼鐵企業所有制不同,代表的各方利益均不同,中央企業、地方企業、民營企業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存在差異,在兼并重組的過程中,各地方在利益分配格局和政府職能轉變上還難有根本性突破,跨區域重組難度較大,以至許多重組都付之東流。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擴大,今年國內鋼鐵業將會經歷一段煉獄般的生活。聯合重組好還是不好,相信正反兩方都可以找到N個義正詞嚴的理由,但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打破地方鋼企之間、及中央與地方鋼企之間的界限,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重組。必須指出,我國鋼鐵企業,今后與其讓跨國公司來并購,還不如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行業利益、企業利益之上,加快國內企業間的重組、并購,造就一至兩家中國米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