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下跌的進出口數據說明什么?
2009-2-26 10:4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一月份我國進出口貿易額降幅大大超乎預期 中國海關總署2月11日公布了我國外貿進出口的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9%,跌幅比上月加深17.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5%,跌幅加深14.7個百分點;進口513.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跌幅加深21.8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外貿進出口額10多年來首次出現從未有過的兩位數跌幅,并且已持續三個月大幅下降。這一數據的公布,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令許多業內外人士憂心忡忡。
從地區情況來看,首先是國內主要外貿省市進出口值紛紛大幅下降。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1月份,排名前6位的省市進出口值均急遽下挫。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大省的廣東,1月份的進出口值下降了31.1%,其中出口下降23.6%,超過全國下降幅度6.1個百分點。其他5個省市中,江蘇、上海、浙江、北京、山東1月份進出口值分別下降了32.2%、29.5%、17.4%、41.9%和25.9%,下降勢頭非常猛烈。
其次是對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額和出口紛紛呈現負增長。2009年1月,在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中,中歐雙邊貿易總額279.3億美元,下降18.7%,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222.5億美元,下降15.2%,中日雙邊貿易總額145億美元,下降28%。在我國出口的25個重點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只有對加拿大的出口出現了2.5%的正增長,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全部是負增長。在位居前5名的出口地區中,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下降了17.4%,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9.8%,對日本的出口下降了9.0%,對東盟的出口下降了21.9%,對香港的出口下降了35.4%。
從貿易性質和出口商品的種類來分,1月份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732.5億美元,下降25%;加工貿易進出口542億美元,下降33.8%。領跌的主要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1月份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整體下降20.9%,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下降28.3%,機械及設備下降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下降28%,其中計算機下降了24.3%,而前些年一直保持50%左右高增長率的手機出口這次下降了30.1%。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長期以來所占我國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接近50%,一直都是拉動我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外貿形勢分析
對外貿易數據的不理想讓中國的經濟增長蒙上了一層陰影,使國人深感不安。自然而然地,大家都會將之和這次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危機聯系起來。仔細分析一下1月份的進出口數據,我們還是能看出其中的關聯來的。
首先,在出口大幅下降情況下的巨額貿易順差說明我國的內需仍較疲軟,國內經濟回升乏力。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盡管我國的出口快速下滑,但由于進口下滑的速度更快、程度更大,我國1月份當月仍然實現外貿順差391億美元,比上月增加了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2%。這也是繼2008年11月以來,在出口下滑的情勢下,中國連續第三個月貿易順差在400億美元左右。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今年1月貿易順差升幅增大并非出口量的增加,而是進口量的更大幅度地減少所致。雖然海關總署表示,進口總值的減少是由于進口產品價格下降所致。1月中國進口的鐵礦砂價格下降37%,原油價格下降53.3%,成品油價格下降50.8%,因此1月中國進口初級產品總值138.5億美元,大幅下降50.3%。同時,進口的工業制品下降39.9%。但是,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國內企業對進口原材料等產品的需求下降,投資和生產仍然未恢復到應有水平,國內經濟仍處于疲軟和蕭條狀態。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次貸危機轉化為金融危機,進而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危機開始向實體經濟領域滲透,進而演變為全球經濟危機。而這次全球經濟危機的總爆發主要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由于外需的減少,2008年10月,國內出口企業開始出現大幅度的訂單減少,這對我國出口的影響通常會在3-4個月后完全顯現出來,因此2009年1月份出口驟減中很明顯有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因素。
另一方面,2008年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使我國的出口產品失去了價格優勢,其他發展中國家企業爭搶我國在海外的市場份額,加上國內出口企業勞動力價格上漲,以及資源型原材料價格上漲(特別是在2008年上半年)等因素,企業的出口成本上升、利潤減少、市場收縮導致了部分出口企業的經營狀況下降,廣東、浙江等省市出現較大數量的出口企業關停等現象。通常,一個國家的經濟及該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如果對全球產業鏈的依賴度越深,那么其進出口狀況受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越甚。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高達70%,是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此次出口跌幅巨大也勢在必然,這便是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又一影響。
再次,國內經濟進入周期性調整階段,進一步影響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因此引致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出現故障又會反過來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
2008年下半年起,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的調整周期。始自2003年的持續5年的經濟兩位數高速增長的勢頭到2008年宣告結束。未來主導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除了全球經濟影響外,更主要的方面來自經濟的周期性調整。也就是說,即使目前國家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只能起到減緩經濟下行程度的作用。只有待本輪次的經濟周期調整完成之后,中國經濟才會迎來又一個高速發展的春天。這樣,在世界經濟進入減速通道,中國經濟進入調整周期的情況下,中國原來依靠吸引外資和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會出現問題。
三、多管齊下振興外貿企業,刺激經濟增長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的嚴峻形勢,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未雨綢繆兼及亡羊補牢的政策措施,特別是一系列針對出口振興的措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良好的效果。比如,2008年8月份以來,國家先后四次上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一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政策調整所涉及到的服裝、鞋類、箱包等商品出口均有增長。2009年1月份,服裝出口105.1億美元,增長5.7%;鞋類產品出口29.1億美元,增長10.6%;箱包出口11.5億美元,增長8.3%。但由于外需不足,國家即使推出刺激出口增長的措施也不能影響國外市場,更不能帶動世界經濟的復蘇。因此,今后在促進對外貿易增長時還需要委以多管齊下的政策。
從出口政策來講,雖然,2009年起,中國還將放松或取消一些行業及企業的出口許可證管理、降低出口關稅,以拉動出口增長。但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出口退稅的上調幅度仍不足,希望國家能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上調至17%,也即實行“征17%退17%”的政策。在出口導向方面,今后我國出口不能過多地依賴傳統大宗商品的數量優勢,而是要注重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的質量優勢。
另一方面,國家主要要把重點放在振興國內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上,鼓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減稅等政策提高企業競爭力,穩定現有就業,并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彌補出口下降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企業對穩定就業意義重大,目前形勢下更要大力扶持和援助。內外并舉、管放結合,才能真正振興中國的對外貿易,才能真正使中國經濟平穩度過危機,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