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交會”能否成為海西物流行業的尷尬之地?
2009-2-25 16:0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方田
2009年2月17日,福建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國家商務部特別授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暨廈門對臺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以下簡稱“臺交會”)將于4月8~11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第十三屆臺交會還將同期舉辦“2009中國 (廈門)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 “2009海峽兩岸物流展覽會”等多個論壇。屆時,兩岸專家學者和業界知名人士將就兩岸經貿熱點和產業合作進行研討,共謀兩岸發展新機。然而筆者卻擔杞人憂天之心,在越來越密切的兩岸交流熱中,兩岸物流行業是否陷入某種 “兩岸交流熱”的尷尬之中?而 “臺交會”能否成為海西物流企業尷尬之地呢?
正所謂 “展而優則全”,13年的臺交會發展到今天,已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多功能展會。然而臺交會上“兩岸物流熱”未能如期地熱起來,多少令人徒增幾許遺憾。此前,臺交會上也曾有相關的物流業交流的活動,但遺憾的是2009年未能得到延續。
閩臺交流的特色之一,在于 “小三通”與 “試點直航”,在于優先其他地區 “通人走貨”。而尷尬的是,兩岸試點直航十幾年來,一直是 “人員走順、貨不走強”的尷尬——也就是貨量一直提不起來。筆者此前曾舉數據說,2006年兩岸間接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而閩臺貿易額為56.07億美元。2007年,兩岸間接貿易額達1245億美元,而閩臺貿易額為69億美元。福建的閩臺貿易額只是占全國的5.5%左右,本身兩岸經貿總量有限,所以物流比例不是很大。而現在,許多外資、臺資的物流企業,也是躍躍欲試,加入到兩岸三通后的“搶貨”之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海西物流企業該怎樣才不至于陷于 “無貨可走”的尷尬呢?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近年來,大陸的確吸引了許多臺資企業的參與,但中國同時也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體存在著,許多臺資企業的機電產品被我國內需市場消化了,真正 “回爐臺灣”的并不多。也許有人會說,廈門港從試點直航到2008年10月份,兩岸集裝箱吞吐量累計超過345萬標箱,占祖國大陸對臺試點直航集裝箱吞吐量的60%以上,量已經不小了。但是廈門港口局卻始終謙虛地認為“還有待突破”,這是說宏觀產量上的尷尬。筆者稍微統計,在廈門港500多萬標箱、近千萬噸吞吐量里面,臺灣航線的貨物占7%左右 (據廈門港口統計月報計算大約數),每月僅2.5萬標箱左右的量。
在微觀的物流層面,海西物流企業同樣面臨著尷尬。筆者了解到,一些臺灣走船的航商曾有微詞,福建的(出口)貨多為砂石,重貨利潤又低,所以不愛走。而蘇州臺商、東莞臺商(長三角或珠三角)的貨物多為機電、電子產品,附加值高、貨又輕小。同樣一趟行程,利潤會高很多。為什么閩臺貨運不能多一些高附加值的機電、電子產品呢?這大概是閩臺物流業的尷尬之一。
而且,臺灣作為高科技電子產品的研發中心與全球 (物流)運籌中心,把生產工廠設在了大陸,這是臺資企業的一種基本模式。而海西物流企業的尷尬之一,則是僅僅成為了臺資企業的一個個運輸小分隊,并未能成為理想的 “物流管理者”。如果說未來臺灣企業的 “研發中心”也 “產業轉移”到大陸,可能還有一些各方面的考慮;但是隨著臺灣 (高雄港)影響力的慢慢削弱,臺資企業將 “全球物流運籌中心”設在大陸,則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由于大陸物流企業在模式或管理上的落后,恐怕還沒有可以完全主導 “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企業來承接這樣 “全球運籌”的鏈條,這恐怕也是尷尬之一。
話說回來,福建有大量的臺資企業,而每一個成功的項目,都離不開兩岸物流業的奉獻。福州中華映管、冠捷,廈門友達光電、TDK,漳州燦坤……凡此種種,舉不勝舉。全球每五片液晶面板就有一片來自友達光電,而冠捷電子200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商,僅福州冠捷一家企業,每年給福州帶來百億美元的貿易額。目前,臺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廈門市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臺資企業出口額占廈門市出口貿易總額近一半,3/4的在廈臺資企業在內地其他城市有投資項目。福建得益于臺商很多,然而海西物流行業還不夠強大,還不足與海峽東岸的物流企業相并論,小到還沒有勇氣來擔當生產企業的“全球運籌”……
看來,與往屆相比,臺交會上不談或少談 “兩岸物流業聯動”,已然是福建乃至兩岸物流企業難言的尷尬。隨著兩岸交流往來的日漸密切,兩岸物流行業合作的日漸增多,相信有朝一日,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們期待兩岸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更期待物流企業更多地融入接觸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