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歐洲派出高級采購團反擊貿易保護主義
2009-2-25 15: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24日向歐洲派遣了一個龐大的高級別商業采購團,以落實溫家寶總理年初訪問歐洲時作出的有關承諾,同時以實際行動反擊在危機中不斷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 北京的貿易界人士和國際問題專家表示,在世界經濟面臨衰退的嚴峻形勢下,中國以實際行動表明了堅持開放市場的決心,將促進世界各國進一步密切經貿合作,共克時艱,實現共贏。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說,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此次訪歐,是落實溫家寶總理年初訪問歐洲四國成果的重要后續行動。
溫家寶訪歐期間,中國與歐盟和歐洲四國共簽署38項協議,涉及金額150多億元人民幣。
外界普遍預測,此次中國企業將在歐洲四國采購與此金額接近的商品。而有關人士透露,最終成交總額可能遠高于此。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永估計,實際采購金額可能高達120億至150億美元。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這個由近200名企業家組成的“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將在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的率領下,前往德國、瑞士、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四國,開展一系列貿易投資研討、洽談和采購活動。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潛流也開始蔓延:美國政府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加入了“購買美國貨”條款,法國要求汽車廠商不得關閉本國境內的工廠以保護就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羅紅波說,中國組織企業赴歐采購,既是以實際行動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也可以通過提升兩個地區的相互外部需求來改善長期存在的貿易不平衡。
他表示,為了確保國內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國既需要刺激內需和擴大出口,也需要穩定外需和進口,以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特別是需要與貿易伙伴提升相互的需求。
中國官方的統計顯示,1月份中國進口同比大降43.1%,遠超過出口的跌幅,然而當月貿易順差卻高達391億美元,對歐盟的順差也達到了117億美元。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可能加劇貿易摩擦。
“中國赴歐采購將直接拉動金融危機后歐洲不斷下滑的出口。”羅紅波說。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盟成員國經濟受到明顯沖擊,歐元區去年出現了自1999年成立以來的最大貿易逆差,特別是與出口緊密相關的制造業下滑明顯。
專家表示,通過采購等貿易手段,中國既可助歐盟擺脫經濟困境,也將從歐盟獲得所需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最終實現雙贏。
中歐雙方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技術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8年中國和歐盟貿易總額逾4255億美元,占中國貿易總額的16.6%。
繼4萬億巨額投資計劃之后,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又密集出臺旨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汽車、鋼鐵、船舶等振興規劃。這些經濟刺激措施對高新技術,以及先進的產品和服務都有巨大需求。
陳德銘表示,作為一個開放的大國,中國內需的提升可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和更多的投資機會。
據悉,中國企業此次準備向歐洲采購汽車、電信、航空、環保等領域的產品、技術和服務。
“這些都是歐洲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也是中國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所急需的,雙方將最有可能達成采購協議。”年初曾隨溫家寶訪問歐洲的王永說,大宗采購也能為中國企業節約成本。
不少專家表示,在經濟衰退時期,歐洲國家很可能取消目前對華出口高技術產品的限制,這將有利于改善中歐貿易不平衡的狀況。
而“對華出口管制政策”趨于放松,也為中國抓緊時機合理處置近2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表示,美元貶值的長期趨勢難以改變,中國應抓住金融危機的契機,利用外匯儲備的優勢購買高技術、能源和緊缺的人才。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先進設備和技術的進口增加可以直接轉化為中國國內的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起到直接的拉動和刺激作用。
盡管中國也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大幅下滑,就業壓力加大,但24日啟程的“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肯定不會是中國在金融危機中派出的唯一一個采購團。
陳德銘近日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表示,今年中國將繼續擴大進口,積極組織企業采購團,赴海外大規模采購,進口設備、商品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