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程與路徑:從制造型城市到服務型城市的國際實踐
2009-2-24 2: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的道路上,曾經涌現出一批以制造業為核心的中心城市,如英國的曼徹斯特、美國的芝加哥、日本的大阪等。然而這些昔日的國家制造中心已逐步發展成為各國的服務業中心,制造業城市為什么會轉型?這一轉型是如何實現的?對于中國制造業城市有什么樣的啟示?這些都是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中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命題。
制造型城市為什么會向服務型城市轉型從全球范圍看,先發的工業化城市和地區紛紛向服務經濟轉型,進而得以繼續保持在世界經濟中的領跑地位。由“制造”向“服務”轉變是制造業城市生產要素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應對全球化分工和制造業自身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
城市生產要素的變化一般而言,特定的資源條件是制造業城市得以興起的初始動因。而制造業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往往伴隨著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對本地資源和外部投入的依賴性都比較大。隨著制造業成本越來越高,人工、原材料緊張,環境、能源壓力凸顯,產品市場發展變化等城市生產要素的變化,制造業城市往往會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使城市陷入結構性衰退。芝加哥、大阪、曼徹斯特等城市轉型發展的歷程表明,雖然制造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但城市服務經濟的崛起使它在國家甚至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并未下降,這就是制造型城市順應資源、市場、成本等生產要素變化而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因。
國際化引發的全球分工制造業城市轉型并不完全是由城市本身要素變化所造成的,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國際化引發的全球分工對制造業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主導產業升級提出的新的要求。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新時代,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成為企業經營與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技術進步又使得制造業的全球轉移成為可能。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使得多倫多的制造業失去約18萬個就業崗位;1961年至1983年期間,曼徹斯特總人口不過三四十萬,制造業裁員超過15萬人。
制造業自身的內在需求在制造業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原本在一個企業內完成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全過程,現在正在被分解、外化到社會和全球多個企業中。不僅一個企業不可能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具有競爭力,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也很難在整個價值鏈上都具有優勢。制造業正孕育著根本性變革,服務業不斷向制造業滲透,制造企業日益向服務企業轉型,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服務型制造業逐步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這就要求制造型城市的經濟體系和城市功能也要不斷轉型、突破和與時俱進,只有順應全球制造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大趨勢,才能繼續保持或重新形成在全球或區域經濟中的領先優勢。
制造業城市如何向服務型城市轉型從國際制造業中心城市轉型發展的歷程看,主要有三種模式:圍繞制造業服務化延伸服務產業鏈、抓住新興服務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和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打造多元化經濟體系。
圍繞制造業服務化延伸服務產業鏈隨著信息技術迅速革新與深入應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不再僅僅關注產品的生產,轉而不斷整合自身的物質、技術、人力和管理資源,加速向制造業前期研發、設計,中期管理、融資和后期物流、銷售、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等全過程滲透,服務化已成為當今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城市開始順應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趨勢,通過產業鏈的擴展和延伸來帶動城市經濟的整體轉型,以日本的大阪為典型代表。
大阪是僅次于東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阪神工業帶的核心,擁有以鋼鐵、機械、紡織、印刷、食品為主導的制造業結構,是日本最重要的中小型制造企業聚集區。據估計,日本的制造業企業當中,幾乎每10家中就有1家出自大阪。然而,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后,由于出口產業向海外轉移等原因,曾支撐大阪制造業發展的出口型經濟失去了立足點,城市發展被迫轉型。
大阪采取了一條圍繞制造業服務化延伸服務產業鏈的轉型發展道路。一是大力延伸原有制造業中的研發設計環節,發展研發創意產業。在大阪曾經誕生了方便面、ATM機、列車站自動檢票機器、卡拉OK、電子游戲機、自動面包烤箱等眾多創意產品和商業模式,致使“大阪的制造力”享譽全世界。二是充分發揮大阪中小型制造企業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批發和零售業。到2004年,大阪的批發零售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達19.6%,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門類;全市擁有的商業網站占全國的7%;商業從業人員占全國的8%;年度商業銷售額占全國的11%。三是圍繞制造業發展中的金融、物流等生產性需求,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如今,大阪已成為匯集日本商業交易和金融相關領域的經濟樞紐和僅次于東京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大阪港約與世界上13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并成為日本最大的班輪停靠港,港內的物流設施包括了裝備最先進的“大阪港綜合流通中心”以及“南港航空貨物航站(NACT)”。
抓住新興服務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創意產業、文化服務業、電子商務等一批具有低資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業,正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熱點和新興增長點。一些制造業城市為了解決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一系列難題和困境,也往往選擇新興服務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以適當的金融、稅收等產業政策刺激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完成城市轉型。這類城市以英國的曼徹斯特為典型代表。
十八和十九世紀以機器、鐵路為代表的大工業時代,成就了曼徹斯特世界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輝煌,曼徹斯特也帶領著世界進入了現代工業時代,并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美名。然而,跟隨著帝國衰亡的腳步,紡織業在二十世紀初即被淘汰,鋼鐵、機械制造、航運等行業也相繼衰退,曼徹斯特被迫經歷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最痛苦的產業結構調整。
曼徹斯特城市轉型的先期抓手主要有兩點:一是著力打造創意媒體產業這一特色經濟板塊。曼徹斯特作為英國西北地區的創意產業集散地,擁有眾多全英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文化和媒體制作機構,驅動當地創意經濟的發展。曼徹斯特本地的格蘭納達電視臺及衍生的眾多獨立媒體制作公司,以及BBC將部分業務轉移到曼徹斯特地區,也大大豐富了曼徹斯特的創意氛圍。創意產業的興起,大大提升了傳統制造產業的競爭力,也進一步激發了曼徹斯特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氛圍。二是挖掘本地文化資源,開拓創新足球文化服務業。全市圍繞曼聯和曼城這兩支英超足球,積極挖掘資源構建平臺,通過足球運動匯集市政建設的資金,用足球產業帶動服裝、餐飲、零售、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業部門———足球文化服務業。當前,與足球相關的運動休閑部門對曼徹斯特GDP的貢獻超過了3%,幾乎是英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除此之外,曼徹斯特還積極發展金融和專業服務、航空服務等傳統的優勢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曼徹斯特也逐漸成為英國除倫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打造多元化經濟體系
制造業城市往往擁有極其優越的區位條件、較為雄厚的資源條件和良好的工業基礎,憑借這些優越條件,它們改變了曾經的經濟版圖,實現了城市地位的提升。因此,發揮自身在制造業基礎方面的優勢,打造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成為制造業城市轉型的重要策略。美國的芝加哥是打造多元化經濟體系成功轉型的典范。
借助于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芝加哥成功實現了由農業城鎮向制造基地的偉大轉變,到20世紀30年代制造業經濟達到鼎盛,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重工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芝加哥大量的制造工廠被迫關閉或外遷,城市被迫進行產業調整與轉型。
面對復雜的城市經濟、社會問題,芝加哥采取了“以服務業為中心的多元化經濟”的轉型路線。一方面,立足金屬加工、食品等傳統制造優勢,重點扶植與制造業緊密關聯的新興服務業,致力引進新興高科技工業中的管理、研發、營銷等價值鏈高端部門;另一方面,利用它位于美國交通運輸網絡中心的有利區位,充分發揮并加強了傳統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大力發展商業貿易、金融業、會議展覽及旅游業。在實施產業多元化戰略,推動城市經濟轉型過程中,芝加哥逐漸站到了各個領域的最前沿,成為國際航空運輸中心、國際美洲光纜通訊的中心,被稱為美國的制造之都、金貿之都、會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如今,芝加哥是僅次于紐約的美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心;是位列香港、新加坡、上海和深圳之后世界排名第五的集裝箱多式聯運中心,是全美最繁忙的鐵路樞紐,擁有奧海爾機場這一全球最大的機場;擁有全球最大的會展中心———麥考米克會展中心。
啟示從制造型向服務型城市轉型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歷史過程在生態環境、勞動力成本、市場競爭等多重困境下,多數制造業城市不堪重負,才開始逐漸尋求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的轉型方式。城市轉型的重點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經濟增長減緩、停滯甚至倒退,資金投入困難,失業人口增多等各種經濟社會問題。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期望轉型一勞永逸,轉型必然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仡欀ゼ痈、曼徹斯特等眾多制造業中心城市,甚至是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一流城市,無一不經歷過痛苦的轉型過程。
如何利用制造業基礎打造服務業優勢是城市產業轉型的關鍵
制造業城市的經濟轉型絕不是簡單地拋棄制造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其深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區位、人才、研發等優勢,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開拓城市發展的新空間。如經過痛苦、漫長的轉型之后,芝加哥的制造業比重大大降低(2005年僅占..2%),然而它有些產業的全球地位并未改變,仍然是全球重要的汽車制造中心。不僅如此,立足傳統優勢工業,芝加哥還帶動了商業貿易、金融業、會議展覽及旅游業的發展,成為波音、摩托羅拉、卡夫食品、麥當勞、雅培等幾十家國際著名制造企業的總部所在地。
城市發展戰略轉型是推動制造業城市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
制造業城市的轉型應當選擇切合實際的戰略和路徑,既不能隨意拋開原有資源和產業基礎,無視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困難,放任企業"外遷",也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某一種轉型模式。如芝加哥在發展初期形成了鋼鐵、機械、食品等對國民經濟貢獻極大的制造業部門,面對二戰后美國產業結構整體轉型的大環境,芝加哥在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不荒廢制造業,著力打造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梢哉f,發展戰略從單一制造經濟向多元化經濟的轉變是芝加哥成功轉型的根本動力和關鍵因素。
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推動城市產業轉型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經濟活動合理化的前提,相對于其他產業,服務業所具有的非物質性、易復制性、難以標準化等特性決定其發展更依賴于外部契約執行環境,在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糾紛也需要更好的法律環境來支持。從國際上看,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法規,逐步放寬對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等運輸市場的管制,促進了芝加哥等城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英國、日本制定的相應法規,從制度上保證了商務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運作的規范化進程以及契約簽訂的嚴謹程度,促進了曼徹斯特、大阪等城市商務服務的發展?梢姡粩嘟∪姆森h境,為引導規范行業發展、推動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