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如何在調整中振興
2009-2-23 12:2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記者廖望
鋼鐵產業一向被稱作工業的“糧食”,宏觀經濟的“風向標”。近日,在若干個行業中,國家率先通過了鋼鐵產業和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從中可以透露出中國怎樣的產業政策思路?怎樣通過調整真正實現產業的振興?
鋼鐵振興規劃獲得通過的消息一宣布,鋼市和股市上也都充滿“樂觀”的論調。元旦之后,國內鋼價出現企穩的跡象,一些地區的鋼廠急不可待地把停掉的產能重新啟動。但是,業內人士提醒:鋼鐵業不應再給“盲目樂觀”留出空間,不要以市場短時“浮沉”而盲動,好好正視“調整”這個現實,通過調整才能真正達成產業的振興,不能再走從前老路了。
在反思中改變“慣性”
無論是政府部門官員還是經濟界人士,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要基本緩解鋼鐵業眼下因需求“休克”、庫存積壓而導致的行業困難,至少要到今年一季度或者上半年。鋼鐵咨詢機構“我的鋼鐵”首席分析師賈良群說,高價礦和產成品庫存的消化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比這更為困難的是,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至少連續6年的行業高速發展已使國內大部分鋼企形成了固有的產銷“慣性”,從而對突如其來的市場急劇變化難以適應。要解除這種“慣性”,重建新的市場感覺和營銷模式,絕非一時一刻可以完成。
對此,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新近提出了一連串問題:“為什么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做法面對急劇變化的市場顯得不靈了?為什么我們曾經引以為豪并確確實實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在這次危機面前顯得不適應了?這幾個月來,市場給我們上了怎樣的一課?”
經過反思,他認為,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鋼鐵工業實現了連續7年超過15%的高速增長,中國鋼鐵企業也過了連續多年的“好日子”。面對長期旺盛的市場需求,設備及產品具有先發優勢的寶鋼,逐步建立起與“供不應求”市場狀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干部員工逐步形成了與“供不應求”市場狀態相適應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慣性,在“供過于求”的市場形勢下明顯暴露出不相適應的問題。
據徐樂江介紹,寶鋼在金融危機來襲后作了一個內部調查,其管理費用之龐大“連自己也未想到”,壓縮空間非常大。這是一個企業艱難轉變“慣性”的最明顯的例子。
冷靜面對嚴峻現實
據國內一些鋼鐵資訊機構的分析,2009年中國鋼材市場的總格局是:高產能、低產量、低需求。
在賈良群等市場人士看來,眼下的價格企穩顯然沒有“后勁”,只能說市場再度“深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這種不活躍的市場盤整狀態是對中國鋼鐵業最大的考驗。而中國鋼鐵業的高產能在2009年的市場氛圍中顯得十分“刺眼”。去年,國內鋼鐵工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長,新的生產能力不斷形成。去年6月份,全國粗鋼月產量曾經達到4699萬噸,相當于年產5.72億噸的生產水平。此外,首鋼曹妃甸、鞍鋼鲅魚圈、邯鋼新區等一批大項目陸續建成,已形成生產能力。由此估計,目前全國粗鋼生產能力已超過6億噸的規模。
但是,今年“低需求”的鋼材市場格局決定了產能利用率低的趨勢,實際產量低增長的可能性最大。雖然有加大投資、擴大內需等多項政策效應的期待,但國內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收縮帶來的不確定性對鋼鐵業的影響仍不容忽視。
國際市場需求下滑則更為明顯,不僅歐美市場出現了3%至11%的需求下降,日韓市場的需求降幅也在10%左右,新興市場的需求增長明顯放慢,再加上匯率因素,都預示中國鋼材出口阻礙明顯加大。估計今年中國粗鋼產量最多在5億噸左右,增幅僅為1%上下;而國內表觀消費量增幅至多在5%左右。凈出口量可能在去年4500萬噸的基礎上下滑至2000萬至3000萬噸左右。
這一切都意味著,鋼鐵業下一步的發展只給“現實主義”留出了空間。
實現根本性“轉折”
在金融風暴中,中國鋼鐵業已出現了根本“轉折”。這個“轉折”既是嚴峻挑戰,又是值得珍惜的機遇。
受訪專家認為,對于鋼鐵制造這樣的傳統流程性行業,規模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全球鋼鐵行業的發展軌跡充分表明,提高產業集中度,不斷做大企業,可以從根本上應對宏觀經濟周期性變化和市場劇烈波動調整帶來的巨大影響,減少由于規模分散發展帶來的弊端。
徐樂江指出,通過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品結構,做大企業規模;通過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升技術能力,保持競爭優勢,做強企業;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將是鋼鐵企業深化發展的主旋律。
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愈演愈烈,已經從國外向中國國內發展。2006年6月,安賽樂與米塔爾達成合并協議,合并后的新公司安賽樂米塔爾成為橫跨歐、亞、北美、南美四大洲、在27國擁有60多家生產基地的最具國際化的鋼鐵公司。2007年,印度塔塔鋼鐵公司成功并購英荷鋼鐵公司,合并后一舉成為全球第六大鋼鐵公司。在國內,鞍鋼、本鋼重組聯合;唐鋼并購宣鋼、承鋼;武鋼并購鄂鋼、柳鋼、昆鋼;濟鋼、萊鋼聯合重組;寶鋼并購新疆八鋼,整合廣東鋼鐵企業建立廣東鋼鐵集團。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復星集團、沙鋼等也走上了并購之路。河北省也宣布整合唐鋼集團、邯鋼集團。兼并重組將成為下一輪鋼鐵行業優化結構的主流。
中國鋼鐵業如何尋找到自主創新之路,是產業升級的又一關鍵。技術是中國鋼鐵企業的“軟肋”,即使像寶鋼這樣的鋼鐵企業,在重大獨有技術的研發上依然 “難言優勢”。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鋼鐵行業是流程十分復雜的行業,對于大部分鋼鐵企業來說,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大規模原始創新,既不現實,也不經濟。科學合理的戰略選擇是堅持開放式自主集成創新,技術能力以“企業內生”和“外部獲取”并重,充分利用國家、社會創新體系和國內外科研合作交流平臺,結合企業的局部原始創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與此同時,作為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大戶,鋼鐵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境、資源壓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好規模拓展與環境友好的關系,是鋼鐵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徐樂江說,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第一回合是“看到了不足”,今后的回合是要形成改進能力,以用戶需求為驅動,倒逼出管理機制和管理流程的完善,倒逼出企業的靈活性和競爭力,倒逼出兼并重組模式和路徑方式的調整,倒逼出技術創新、新品研發的市場適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