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出口或將延續下滑趨勢
2009-2-2 18: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路虹報道我國食品出口在一季度將延續2008年底的下滑趨勢,出口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霍建國日前對記者表示,在全球金融海嘯的沖擊下,受波及產品依次從最初的機械設備、工業制成品、IT產品到輕工產品最后至農產品。從2008年11月、12月開始,我國食品出口企業切實感受到金融危機和三聚氰胺事件疊加的寒潮。去年11月份我國食品出口由增轉降,當月出口30.2億美元,同比下降4%,12月份估計下滑幅度更大一些。我國食品出口在今年一季度將延續去年底的下滑趨勢,出口形勢嚴峻。
霍建國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國食品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來自金融風暴的沖擊。
歐美地區銀行風險的加大,致使銀行間收縮相互承兌,銀行經常以各種理由拖欠或拒絕承兌信用證項下的款項,尤其是倒閉銀行所開具的信用證不能兌付。銀行不再是保險箱,出口貿易面臨巨大的國外銀行信用風險。據食土商會估算,由于一些國外銀行財務和經營的不穩定,使得商會會員企業大概有10%至15%的正常結算業務受到影響,加大了我國出口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資金占用成本。
自去年10月份以來,國外進口需求大幅下降。霍建國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單純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會造成現在這種恐怖的下跌行情,關鍵還是銀行信用風險加劇所帶來的深層影響所致。
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也使得進口商處于觀望狀態。俗話說,買漲不買跌,農產品價格越跌越沒人買。不僅沒人買,還出現了進口商拒收貨物撕毀合同的不和諧現象。
2個月前,波蘭一腸衣進口商以各種理由拒收到港腸衣。到目前為止,僅據我國十多家腸衣出口企業提交貨值的不完全統計,涉案37個貨柜、金額高達1億元,為我國腸衣業最大的一筆貿易糾紛案。其主因在于目前腸衣收購價格為當初合同價的1/2。雖然合同已簽定價格,但處于強勢地位的進口商仍想乘機壓價以減少進口損失。
食土商會人士建議,針對既定合同項下的違約行為,我國企業可以通過正規渠道予以解決,如雙方協商、司法救濟等方法。
亦有業內人士判斷,食品出口市場的更大需求下降風潮還沒到來,今年一季度我國食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在經濟風險進一步加劇的背景下,食土商會提醒食品出口企業,應減少D/P等后付款方式。在我國食品出口的一些領域,出口企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為了達成交易,盲目答應外商的付款方式,一旦出現市場銷售不暢,價格巨幅下跌,或客戶問題,不但錢收不回,貨也可能收不回,最終貨失款空。在實際業務中,應盡量避免采取D/P等這種后付款方式。像在前述腸衣糾紛案中,合同采用的是D/P后付款方式,沒有開具任何信用證、預付部分貨款,導致出現糾紛后,我國出口企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其次,出口企業要增強風險意識,在簽定合同時,一定要規范合同文本。避免出現類似在腸衣糾紛案中的連糾紛解決、救濟方案都沒有約定的不利情況。
再次,要增強行業商協會與企業的互動和溝通,企業一旦出現異動情況,應及時向行業商協會反映,以便商協會快速反應幫助企業處理問題。
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政府及時提出“保出口”的政策。霍建國建議,這些政策要落實具體,關鍵的是清理不利于出口的措施。實際上,目前我國出口領域還存在著限制出口的一些措施。比如有關蘑菇出口的政策不統一,給該產品的出口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就是保障國內植物油供應,限制花生出口的措施等;而目前出口產品的檢驗檢疫費用往往占到出口產品成本的10%至15%,給企業造成不小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