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2008年杭州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省領先

2009-2-18 16: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市長蔡奇在杭州市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杭州先后經歷了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市政府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杭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好字優先、干字當頭、轉型升級、能快則快,積極實施“六大戰略”,破解“七難問題”,加快建設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地位。
>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781.16億元,增長11%,按戶籍人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7∶50.0∶46.3;財政總收入910.55億元,增長15.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55.35億元,增長1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1.72億元,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8.38億元,增長20.2%;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2.6%;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692元,分別增長11.1%和12%;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4.9%,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別減少3.7%和3.7%以上;新增就業人員20.1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0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7%。。

  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

  支農興農力度加大。市本級財政支農資金增長25.6%。各區、縣(市)支農資金平均增幅超過20%。全市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5萬元的村補助4364.5萬元。

  都市農業加快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10.8%。優勢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7.9%。外向型農業出口交貨值超過80億元。

  農村環境明顯改善。創建43個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完成602個重點村整治。改善農村飲水條件,受益人口46.76萬人。全面開展運河干支流畜禽禁養。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村級集體經濟可分配收入平均增幅超過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先進制造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9165.97億元,增長12.3%。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由點到面發展,形成“兩港兩點多區”格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04家和軟件企業82家。推進191個省“雙千工程”項目和283個市重點工業投資與技改項目建設。新建汽車產業園,青年、吉瑞、納智捷等整車項目開工或落地。

  現代服務業加快提升。服務業增加值2213.14億元,增長13.8%。杭州獲“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稱號。新經濟業態蓬勃興起,發掘和培育一批新的商業模式。年稅收達億元的樓宇達16座。制訂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和政策,完善在杭銀行機構擔保風險補償辦法,全年本外幣存貸款余額雙超萬億元。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產權交易所開業。培育十大特色潛力行業。推出24條“房地產新政”,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接待國內游客和入境過夜游客分別增長10.7%、6.1%,旅游總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分別增長12.2%、15.8%。

  文化創意產業實力增強。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新增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2.1%。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發布杭州創新指數。推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創建,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增長39.6%和29.8%。6家企業參與25項國際標準制訂工作。新增國家和省市創新型企業42家、中國馳名商標25個。杭州躋身“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50強”,創新環境、創新動力、創新績效評價居省會城市首位。

  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73家企業進入全國民企500強,連續6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22家企業集團進入中國最大規模企業集團500強,36家集團進入全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分別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和大中城市首位。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達250家。10家企業入圍全國軟件百強。新增上市公司6家,總數達66家。出臺“瞪羚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承擔國家創新基金項目65項,獲國家資助4190萬元。市區兩級政府設立5.5億元的創投引導資金,建立市創投服務中心,支持初創期高成長性企業發展。

  開放型經濟進一步發展

  招商引資強勢推進。外資內資引進在全省的首位度進一步提高。實際利用外資33.12億美元,增長18.2%;其中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2個,累計達107個。實際到位內資473.13億元,增長21.1%。

  對外貿易加快轉型。市級進出口總額383.39億美元,增長11%;其中出口262.77億美元,增長13.3%。打響國際金融服務外包交付中心品牌,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2.03億美元,增長80.5%。杭州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杭州保稅物流中心(B型)和出口加工區功能拓展獲國家批準。

  對外合作不斷拓展。企業境外投資48個項目、1.33億美元。編制空港經濟圈規劃,出臺杭州航空口岸國際航線扶持辦法,開通杭臺直航包機航線。主動融入長三角,推進滬杭同城化。成功入選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案例。加快杭州都市經濟圈建設。抓好山海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全力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

  城市化進程加快

  項目推進年活動取得新成果。科學編制各類城鄉規劃。加快實施新一輪十大工程,超額完成計劃任務。

  市域路網建設取得新進展。客運班車通村率達97.5%。石大快速路、石橋立交、留石快速路一期及秋石快速路一期試開通,副城、組團與主城區交通更為便捷。

  節能減排實現新成效。鐵腕抓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進行全市污染源普查,啟動新一輪“811”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完成“1250”生態工程項目953個。制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應急預案》,強化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開展大氣環境污染整治,半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順利推進。全力打造“國內最清潔城市”,數字城管覆蓋面達235.8平方公里,城市潔化、綠化、亮化、序化覆蓋率達94%以上。

  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文化持續發展繁榮。市檔案館晉升國家一級檔案館。制定西湖文化景觀保護辦法,積極推進西湖申遺。出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傳承發展杭劇的政策,在全國率先開展民間藝人職稱評定工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8個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獲國家級和省級文藝、廣電、動漫類獎86項。原創動畫產品達1.74萬分鐘。5個區、市(鎮)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確保困難家庭子女入學,解決13.83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出臺支持杭師大創一流大學的政策措施,新辦杭師大阿里巴巴商學院、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加快推進。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市教育資產營運管理中心、衛生事業發展中心、體育發展集團正式運作。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扎實推進,市公共衛生中心竣工,濱江、下沙、市十醫院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婦女、兒童醫院建設前期工作。圓滿完成奧運火炬傳遞活動,杭州籍運動員獲奧運會2枚銀牌和殘奧會3枚金牌。

  人才工作扎實推進。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累計達32家,引進人才6萬余名。實施高校畢業生和留學回國人員創業行動計劃,開展萬名大學生創業實訓工程,建立大學生實訓機構與基地166家,實訓2.5萬余人。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新建大學生和留學人員創業園7家,資助大學生和留學人員創業項目1010萬元。做好有突出貢獻人才住房申購工作。

  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民生保障進一步落實。大力推進“破七難”,市本級新增財力的92.8%用于民生支出,增長26.8%。教育、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的財政支出增長超過20%,社會保障與就業、環境保護與文化體育的財政支出增長超過30%。

  實事項目全面完成。

  社會管理得到加強。上羊市街社區居委會被確認為“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惡性案件和刑事發案總量下降,95.5%的市民對治安狀況表示滿意。全年交通、火災事故實現“零增長”。深刻吸取“11·15”湘湖地鐵工地重大坍塌事故教訓,狠抓整改,加強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積極開展擁軍優屬與共建活動,連續第五次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統計、民族、宗教、口岸、人防、檔案、氣象、地方志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社聯、僑聯、紅十字會工作和關心下一代、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

  民本政府建設有效推進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實行政府工作項目化,綜合考評向區、縣(市)延伸。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創建節約型機關。建立“干部學習新干線”。加大行政監察和審計力度,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推行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效能監察全覆蓋,進一步構建權力陽光運行機制。

  科學民主決策有序推進。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263件,滿意率98%。推進電子政務,擴大政務公開。實行開放式決策,市政府常務會議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代表列席,并實行網上視頻直播互動。建立政府信訪聯絡員制度,優化信訪和“12345”市長公開電話工作機制。

  行政服務不斷創新。開展為萬家企業送溫暖活動。出臺12項減負解困政策措施和“工商21條”等,推進政銀企合作。暫停和取消198項行政性收費。抽調547名后備干部擔任項目審批代辦員,縮短企業到政府辦事的時間。推進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實施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為省直單位服務月活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