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次因素制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2009-2-18 7:5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歷了國外貿易壁壘和國際糧食供求波動的考驗,中國農產品競爭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同時,制約農產品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仍然存在,有待于在改革和發展中逐步解決。
農產品出口貿易
持續快速增長近10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體上快速增長。除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農產品出口額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為連續增長;除個別年份外,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基本上保持兩位數增長;農產品出口額連續9年創造歷史新紀錄。在這期間,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長2倍,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額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WTO統計資料,199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占世界出口市場份額的2.43%,2000年和2007年分別上升至2.97%和3.42%。2007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僅次于歐盟、美國、加拿大和巴西,成為世界上第5大農產品出口國(集團)。中國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增長并創新高,印證了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上升的趨勢。
主要糧食自給率
始終相當高在國家大力支持農業和強調糧食生產的政策條件下,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可以基本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擁有13億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證。2008年上半年,國際市場糧食供給關系偏緊,但是中國主要口糧和飼料糧自給率相當高,國產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99.3%、99.9%和99.8%。與此同時,2008年國內大豆供求缺口進一步擴大,這與大豆產量增長不足和消費需求上升有關。
由于土地、水資源的限制,以及農業經營規模、農業科技等原因,與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競爭力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大豆價格競爭力仍有較大差距。但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在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我國大米、小麥和玉米價格不僅保持相對平穩,而且接近或低于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這表明我國抵御國外主要糧食沖擊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
持續增長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力。同時,在國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發達國家(地區)提高農產品進口質量標準的雙重作用下,我國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等農產品質量競爭力有了明顯提高。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果蔬類和水產類深加工產品出口持續增長,改善了蔬菜、水果及水產品出口結構,促進了農產品出口持續穩定增長。
2008年我國蔬菜出口819.5萬噸,比2007年增加0.3%;出口金額6..4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3.7%。大多數中國蔬菜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DRCC)均不過0.5,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2008年中國水果出口484.1萬噸,比上年增長1.4%;出口金額42.3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12.8%;最具有代表性的濃縮蘋果汁出口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9%。2007年我國水產品出口106.1億美元,進出口順差52.1億美元。水產品是凈出口額較大的大類產品,出口額占世界水產品市場份額的10%左右。蔬菜、水果及水產品質量安全性得到改善,以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為例,2007年上半年,平均每月我國對日本出口農產品約有45起不合格案例,到下半年不合格案例下降至25起。
農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我國有4項指標占有優勢,分別是農業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生產指數、人口特征和耕地有效灌溉率;同是我國有11項指標處于弱勢,分別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人均可耕地、人均水資源、農民文化程度、農業機械化水平、鄉村公路建設水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農業科技貢獻率、農產品關稅水平、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以及合作組織化程度。
我國人口增長和土地等資源減少是客觀事實,農產品關稅逐步下降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近幾年,在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者支持水平、鄉村公路建設水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等指標有了明顯改善,但與西方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有些地區農業勞動者素質下降,農業合作組織尚未真正發揮作用,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業機械化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目前仍存在不少制約農業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提高農業競爭力仍須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