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流通資訊

未來農村問題主要是流通問題

2009-2-17 14: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008年,優質的柑橘農民才賣0.2元/斤,還基本上有價無市。這是個什么概念呢?10斤柑橘才能買到一瓶水,200斤柑橘才能“洗一次腳”。農村經濟面臨的難題已十分清晰—— 
  農村落后以及農民收入低的最終根源并非全是“生產問題”
  春節前后,有幾件事引人深思。一是大量農產品(16.17,-0.81,-4.77%)滯銷,如芹菜爛在地里,柑橘掛在樹上,白菜3分錢一斤賣不動,而城市想吃低價農產品的人卻吃不到低價農產品。據統計,我國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運等物流環節中損失率達25%-30%,每年有總價值為750億元的農產品在運輸中變質或爛掉。二是國家為“擴內需,保增長”,通過給予家電13%~15%的補貼,給予農機和微型客車5%~10%的補貼,推動“家電下鄉”和“汽車下鄉”;三是國家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推動糧食、良種、農機具購置、農資綜合補貼等。
  這些事看起來沒有多大聯系,實則是同一件事,即農村和城市產品流通環節的弱小或缺失。第一件事說明,各級政府部門在鼓勵農民重視生產的同時卻無力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第二件事說明,“擴內需,保增長”政策雖然著眼長遠,但目前的效果還局限于化解工業品滯銷問題,而并非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第三件事說明,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補貼政策與農民的實際需求可能不對位。
  由于“三農”問題事關國家基礎,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6年鎖定“三農”。然而,中國的農村并非30年前的農村,各級政府對“三農”的認識仍然停留在30年前,認為農村的落后以及農民的收入低的最終根源始終是“生產問題”,于是一方面千方百計地鼓勵農民“拼命”擴大生產,另一方面每當農民“賣糧難”、“賣豬難”、“賣蘋果難”、“賣柑橘難”、“賣羊毛難”、“賣棉花難”等一波波的“賣難”時,除了提高收購價、補貼收購等被動的財政政策外,大多不知所措,無所作為。
  農民不是有效的“市場交易主體”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政府發展地方經濟和幫助農民致富的良好動機,但是好的動機不一定能產生好的結果。
  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在生產方式及生產周期方面差異較大,這使得農民的生活狀態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農民與市場的聯系不緊密,保留著一些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他們的市場交易在地點上和時間上有間斷性和不連續性的特點;農民作為一個生產單位既是一個家庭又是一個企業,他們的生產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在市場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家庭農業生產勞動的邊際成本為零,但不是無效率;他們的消費有些直接來自于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有些勞動是非市場性的,比如,自己種菜自己吃,農民之間的物物交換等;農民數量眾多且競爭激烈,由于自己的產出有限,他們沒有多少動力去了解市場信息。
  從上述方面看,農民還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交易主體。當他們遭遇“大市場、大流通”時,往往是“滄海中的一滴水”,從而在與市場上其他主體進行討價還價時難免處于劣勢地位。再加上個人能力、經歷、財力等有限,其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渺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農民的生產行為,基本上都是被動的盲目行為:
  他們不知道今年生產的糧食、水果、藥材、茶葉能否在明年賣出好價錢或能否賣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市場或消費者在哪里;他們不知道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變化如何;他們不知道未來的價格走勢如何;他們不知道有哪些可供選擇的流通渠道。
  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也存在“三農”問題,但他們除了糧食補貼這些通常的措施外,還動用國家財政和公共政策建設了強大的服務農產品流通以及分散農民市場風險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包括農村市場、農產品收購、冷凍儲存、銷售推廣、經銷網絡、包裝運輸、拍賣、期貨等。如歐盟每年從財政中撥款,對改善農產品運輸、儲存、加工和銷售的項目進行補貼,包括修建道路、碼頭、倉庫(包括冷庫)和市場等基礎設施,此項補貼占歐盟農業基金的25%,在某些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甚至可達30%—50%。美國78.5%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為“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與連鎖店——消費者”。經由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交易量只占交易總量的20%。日本農產品流通的公共設施以及保鮮、冷藏、運輸、倉儲、加工等服務體系十分完備,約有97%的農戶加入了農協,90%的農產品由農協銷售,80%的農業生產資料由農協采購。有些人以為,只要放開了農產品價格,引入市場供求關系,農村就能增收,農民就能富裕,這是一種極幼稚的認識。
  有“流”才“通”:農村發展的突破口應從“生產”轉向“流通”
  改革開放30年,困擾中國幾千年的農產品“供給不足”問題基本成為歷史。未來,中國農村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解決農產品有效需求不足和由于農產品質量、結構、價格、銷售導致的收益水平低下等流通問題。
  2008年,柑橘市場遭遇寒冬,優質柑橘才0.2元/斤,且基本上有價無市。兩角錢一斤是個什么概念呢?假如一瓶礦泉水是2元,那么要10斤柑橘才能買到一瓶水。如果洗一次腳是40元,那么要200斤柑橘才能洗一次腳。柑農的經濟困境可想而知。
  中國的農民是勤勞的,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只要有市場,有好收成,農民自己就會學習技術、購買良種、努力擴大生產。當然,這并不是要排除政府提供技術指導、加大補貼力度等措施,而是因為生產技術、自然災害等問題是幾千年來的老問題,中國農產品的結構性或局部過剩現在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為此,政府應該逐步學會從長期習慣的“抓農業生產”的決策思維轉向“以抓農村流通問題帶動農業生產”的新思維上來,真正從現代農村市場經濟建設的高度去關注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否則,中國農村將仍會停留在小農經濟式的簡單商品交易時代,市場經濟體系就永遠不可能健全和完善。
  或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供求波動是永遠無法消除的。但是,假如我們有強大的農產品市場期貨體系,那么,至少農產品價格不會低到10斤柑橘換不到一瓶水;又假如,如果我們有強大的分布全國的多元化農產品多級儲存體系、冷凍保鮮體系,就不會聽任這些優質的農產品爛掉。(記者 李高產)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