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因素影響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
2009-2-13 23: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是世界經濟急劇變化的一年,也是我國經受國內外不利因素考驗的一年。從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特點看,一方面農產品進出口較快增長,另一方面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巨大。正確看待這種農產品貿易特點以及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將有助于我們把握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
多措并舉促進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
堅持對外開放深化國際貿易合作。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和互利共贏方針,國內經濟保持相對平穩、較快發展,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支撐著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持續、較快發展。我國履行加入WTO承諾責任的同時,依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協定,擴大雙邊多邊經貿合作,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2008年4月,我國與新西蘭簽署了兩國自由貿易協定。2008年10月,我國與新加坡簽署了兩國自由貿易協定。
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性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不僅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法律及制度建設,而且嚴厲懲處食品質量事件有關責任人,提高了全社會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盡管我國食品有時仍然出現質量問題,但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質量安全,采取認真負責和真誠合作的方針,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大對食品質量問題的整治力度,推動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山東、福建等省市取得了較為顯著成效。
實施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出口發展。有關部委采取多種措施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2008年,商務部將農產品貿易促進資金主要用于農產品出口技術平臺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國家質檢總局加快農產品、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試點和標準化示范區推進工作;一些地方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減免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費用,以減輕食品、農產品出口企業的負擔;農業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啟動實施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支持優勢農產品生產發展。
發展多元市場降低農產品出口風險。西方國家經濟衰退和市場需求減少,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了不少壓力。為了應對國際市場變化,我國拓寬農產品出口市場,形成市場多元化格局。2008年1至11月,雖然我國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額減少8.1%,對韓國的農產品出口額減少10.6%,但對歐盟、東盟、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16%、35.4%和17.3%,對俄羅斯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24%,對非洲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42.3%,對中東地區的農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34.3%,對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出口增長31.7%。我國農產品出口對傳統市場的依賴度降低,出口市場風險有所分散,這有助于農產品對外貿易持續、穩定發展。
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國際糧價飆升使農產品進口成本增加。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升背景下,我國不僅需要進口大量大豆而且缺少大豆貿易定價的話語權,其結果是被迫進口高價大豆。2008年大豆進口平均單價同比增加56%,若與上年大豆價格比較,大豆進口這一項就多支出約79億美元,占農產品進出口逆差的43.6%,這是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農產品進出口價格指數之間存在差異。2008年1至11月,我國農產品進口價格指數為137.7,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為115.2,即農產品進口價格上漲幅度大于農產品出口價格上漲幅度。另外,糧食出口大幅減少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農產品出口額增長。
為確保糧食安全適度控制糧食出口。在世界糧食危機的情況下,我國政府一方面加強糧食生產,另一方面加強糧食儲備并適度調整糧食貿易政策。從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國政府對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出口暫定關稅,即取消小麥、玉米、稻谷、大米、大豆、大麥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并對這些原糧及其制粉共57個8位稅目產品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以保證國內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
金融危機和產品質量影響農產品出口。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國際市場的消費需求不斷下降,直接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其中,水產品出口增速減緩,一些出口企業反映,近年來國外進口商的水產品訂單減少,特別是對蝦等高檔水產品訂單明顯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性是影響農產品出口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仍有農藥超標等情況,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出現后,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禁止進口中國奶制品。去年10月份,我國奶制品出口數量從9月的19000噸急劇下降至1036噸。日本等國家對中國飼料等增設三聚氰胺檢測,許多國外進口商處于安全考慮取消或減少中國農產品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