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銷企業物流成本誰分擔?
2009-1-9 21: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一文,談到佛山企業發展內需市場,消費者理解和品牌創建急需政府支持。然而此絕非開發內需道路上的唯一障礙,接下來我要談談商業通路建設的問題所在,此亦應是政府需要解放思想,為企業謀劃的要事。
一講到國內零售渠道,人們大都聯想到商場超市那些幾十上百頁苛刻無比、充滿了法律陷阱的合同,想到無窮無盡的節慶費、進場費、營銷費用分擔,想到3個月、半年乃至更長時間無法兌付的貨款……佛山企業在商業通路上,向來是吃慣了虧的。我們盛產家電企業,但這一行業連鎖超市過于強勢,全國家電商遭受種種盤剝,苦不堪言,這早已不是什么新聞。既然諸君已熟知這一問題,今天就不作過多討論。
筆者要談的,是物流運輸的巨大難題。在國際級品牌的眼中,中國的零售市場大抵可以分出4—5種,從一線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到二線的各地省會城市,再到三、四線正經歷著城鎮化進程城市的“新興市場”。對終端消費品而言,一、二線城市的百貨商店、超市一般是國際國內一流品牌的天下,只有部分城郊或舊城區、小型百貨店可能出售非名牌商品;而三、四線城市的新興市場則仍處于模仿大城市消費模式,但缺乏消費名牌產品能力的階段。當然,終端消費品類型迥異,但情況大抵如此。
回首“佛山制造”,主要的國際國內一線品牌集中在家電、陶瓷及部分的家具產業中,其它產業雖然也有不少“行業冠軍”,但要么不是針對終端市場,要么是長期出口,在國內未形成影響力。所以,當大批“佛山制造”企業考慮銜接內需市場時,他們最正確的定位,應該在于剛才提到的“新興市場”。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佛山企業可以省掉一線城市高昂的渠道費用。因為,目前國內消費已產生小城市對大城市的“模仿”效應,很多小城市的消費者雖然不到都市SHOPPINGMALL購物,但他們會留意哪些是進入一流商場的產品,然后再在鄰近的便利商店買到類似產品。也就是說,“佛山制造”的終端消費品,若要打開市場,大多需要“一線示范,三線賣貨”,換言之,兩種渠道費用都必須繳付。
問題遠未止于此。小城市、小商場的銷售量往往相當小,分散又廣,這意味著送貨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要么承擔昂貴的空駛率,每次出車只為給商場補一兩件商品,要么就一次性運去一批,然后承擔高昂的折舊、損壞、資金積壓成本。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大型企業難以承擔的重負。一旦為了節省成本,沒有及時補貨,市場空間還會馬上被當地企業占去。
這就是為什么當今越來越多企業由“專”變“多”,推出系列衍生產品的原因了。宜家家私為什么不只賣家具,還要賣肉丸賣飲料?蘇泊爾為什么不只出小家電,還賣廚具?康師傅為什么賣方便面還賣飲料?除了市場有需求,筆者以為,這正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好方法———即使每個商場每類貨品只需補貨5件,由于品類眾多,也可載滿一輛貨車,真是個好主意!
但話說回來,擁有多種產品、多個子品牌,成本和對規模的要求是極高的,昨天筆者不就探討過這個問題嗎?這對于佛山大批中小企業來說,恐怕也未必值得效仿。
然而好在,素有“廣貨北伐”威名的“佛山制造”,也有不少企業正享受著既有的內銷渠道,那么,政府和行業協會是否可以幫助其它企業借用這種渠道呢?這樣便于就地合并貨源、統一運輸,又便于共同承擔進場費、通路管理費用,不就省卻了家家企業自建渠道的勞民傷財嗎?然而今天渠道管理已日益嚴格規范,多家企業的松散聯盟能保證在這種搏弈中不被反咬一口嗎?這仍是有待我們思考和觀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