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義烏庫存貿易商機?
2009-1-6 13:2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一些外行人看來,眼下的金融危機或許將成為義烏庫存貿易新的契機:外貿趨冷將使貨源進一步增多,商品巨大的價格優勢也將使其分銷渠道更為通暢。然而,記者昨采訪義烏部分庫存公司發現,真實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庫存貿易的“藍海”
上世紀90年代,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同時,庫存貿易開始逐步顯現巨大商機。盡管多年來,義烏暢通的外貿產業鏈未產生大量庫存貨源,但由于有良好的物流基礎,自2003年開始,義烏庫存貿易如雨后春筍般興旺起來。
記者在百度上輸入“義烏庫存貿易”的關鍵詞,相關網頁多達54000千多條,其中有不少是專做庫存生意的專業性公司。據了解,這些公司的貨源大都來自廣東、福建及浙江的溫州、臺州、紹興等地,其經銷方式主要是批量外銷,直接投放到國內終端市場的并不多見。
數年前,王彩花和家人一起在義烏開了一家名為“莉鴻百貨庫存”的商行,專門從事各種庫存進購、銷售業務。她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她經常到溫州、臺州等地購置當地廠家積壓的庫存,2008年前的庫存生意十分好做。一個零售價約為11元的金屬訂書機,若到市場上去批發,價格在6~7元,但她選購的同種商品,價格僅為1.6元。“盡管這批貨被雨水淋過,但售價低廉,依然吸引不少人前來購買。”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庫存經營者還說,除了采購商直接到店里采購外,庫存的贏利方式還有很多。如幾家關系較好的商店,可通過互相拆借商品實現共贏,單個商店還可為企業代銷產品,賺取回點。
庫存貿易暗藏新商機?
盡管在外行看來,庫存貿易商機無限,但王女士告訴記者,這個行業的風險不可小覷。“如果購進了一批市場需求很小或者價格波動劇烈的貨,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虧錢。”王女士說,去年上半年,她從一些生產五金用具的廠家手里買進了一批庫存,一直到下半年仍未銷完。不曾想,到了下半年,鋼鐵原料大跌,五金用具的價格也隨之大幅下滑。“原來八九千元一噸的貨物,后來只能賣到5000多元,虧了不少錢。”
去年9月以后,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影響中國制造業實體的金融風暴。一位想趁機做庫存生意的李姓諸暨商人認為,金融風暴可能暗藏庫存貿易的新商機。他預計,該行業的貨源價格近期可能大幅下調。
“在外貿趨冷及國外經商環境變差的情況下,不少主營外貿業務的企業可能產生大量庫存產品,造成供求失衡。加之春節前夕,企業主為盡量回籠資金,還可能會以更低的價格清理庫存。”他認為,在銷售方面,老外為降低經營風險,可能會更加青睞低價商品,庫存銷路可能更為通暢。
供銷兩端可能更堵
據行內人士介紹,眼下不少行業都處在困難期,庫存貿易也不例外。王女士說,由于義烏的庫存主要用于外銷,金融危機之下,外商的數量正在減少,其訂單額度也在降低,銷路實際并不暢通。就其本人而言,2008年生意也較為一般。在另一家名為“秦記庫存貿易”的商行,記者也聽到了同樣的說法。“生意差了,往年年底銷量還行,今年到現在也未見好轉。”該商行工作人員說。
在吃貨方面,義烏永順源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市場上的貨源價格并不便宜,優質貨源價格更是穩定。“金融危機之下,庫存貿易公司的情況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好。”至于貨源價格不見降低的具體原因,王女士認為,廠家消化庫存的目的是回籠資金,其所給出的價格已相當低,加之業內競爭激烈,廠家再度讓利的可能性已不大。
據介紹,庫存貿易很重要的一部分貨源來自外貿訂單尾貨。所謂尾貨,是指國內廠家根據國外來料、來樣或國外來樣、國內選料進行加工,在完成訂單后剩余的那部分產品,包括看不出大毛病的殘次品、多余或節省下來的材料加工而成的產品及采購商的退貨等。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老外的訂單進一步減少,相伴而生的尾貨數量也會大量減少。對于貨源本就不穩定的庫存貿易行業,這無疑是更為深重的打擊。
不少庫存貿易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需求趨冷的背景下,不少商家可能會采用更為激烈的價格競爭,這將損害行業的整體利益。他們建議,義烏的庫存經銷商可建立行業聯盟性質的組織,開設資源整合的行業性網站,實現利益共享。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可自發形成庫存貿易專業街,并借此吸引更多外商目光,提升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