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中國流通業三十年成就輝煌

2009-1-5 17: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從1978年到2008年,伴隨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流通業以市場化為目標,通過對外開放,借鑒國際經驗,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30年來,我國商貿流通始終堅持為人民生產生活服務,為經濟建設大局服務,堅持以關注民生、保障供給、擴大消費為重點,實現了商品流通由供給短缺向總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變;中國流通業的行業規模、管理體制、體系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流通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持續動力。
  一、我國流通業改革開放30年光輝歷程
  30年來,我國流通業在開放搞活方針指引下,進行了全面改革,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多元、從傳統到現代的不平凡歷程,完成了三大轉變。即商品流通體制實現了從統購統銷到自由流通的轉變;流通管理手段實現了從直接控制到間接調控,以市場調節為主的轉變;流通主體實現了從國有集體一統天下到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流通業態日漸多樣化的轉變。目前,現代市場流通體系逐步健全,正朝著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目標邁進。我國流通改革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探索起步階段(1978-1986)。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體系建設率先從農村流通領域發軔。主要圍繞實施“三多一少”政策(即“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流通渠道和減少流通環節”),重點從商品購銷及流通方式、產品價格體系和機制、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開始突破建國后長達二十多年的封閉式、行政式、計劃分配式流通體制,改善了商品供應狀況。通過調整部分農副產品、日用工業品和生產資料購銷與批發體制,理順產品價格體系,一大批農貿市場、自由市場、日用工業品和小商品市場如雨后春筍般遍布中華大地,打破了城鄉商品流通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局面;通過加快流通領域所有制多元化步伐,逐步實行擴權讓利、經營責任制、經營承包責任制和利改稅等政策,一大批各類中小型個體私營網點迅速發展起來,以價格實惠、經營靈活、購買方便的優勢贏得了大眾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購物難、吃飯難、住店難”的局面。
  二是轉軌轉型階段(1987-1991)。這一階段的商品流通體制,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理論政策指引下,繼續從管理體制、購銷和批發體制、價格機制、經營渠道、經營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向商品經濟轉軌,實現了從國營批發企業以行政手段層層分配、調撥商品的舊運行機制,向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并存、開放經營的新運行機制逐步過渡。商業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物資部門轉型為物資經營實體,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瓦解,僵化的三級固定批發體制被打破,批發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絕大部分工農業產品自由流通,90%以上的商品價格由市場供求和企業自主決定。到1991年,延續38年憑票購糧的歷史宣告結束,商業系統由國家進行計劃管理的商品減少到12種,物資部門國家統一分配的生產資料由256種減少到30種,除成品油外的工業品全部敞開供應,市場機制已經開始在商品流通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大中型企業全面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商業企業實行"改、轉、租、賣",商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增強了企業活力,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格局。到1991年底,我國商業企業中,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承包制的占94%,小企業放開經營的占90%以上。 
  三是全面推進階段(1992-2001)。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我國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體系建設加速,進入全面推進與深化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改革發展,流通調控手段、價格運行機制、企業管理經營機制基本實現市場化,市場化的流通體制初步形成。在流通管理機構設置上,撤銷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結束了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流通長期分隔管理的局面。在商品流通調控方式方面,建立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農產品風險基金,成立各類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商品流通間接宏觀調控體系開始建立。商品價格進一步市場化,糧食、棉花價格全部放開,化肥等農資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場機制在價格形成中的主導地位基本確立。流通業開放合作步伐加快,商業股份合作制在全國各地鋪開,企業經營管理日益規;⑦B鎖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四是深化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掀開了我國流通融入世界經濟的新篇章。2003年3月商務部組建,標志著我國流通一體化、國際化邁入新的階段。我國流通業圍繞確立法律和標準體系框架、健全城鄉流通體系、加快現代化步伐、規范流通市場秩序、建立新型商務管理體制不斷探索前進。 
  二、我國流通業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 
  在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流通業始終保持著旺盛發展的勢頭,流通先導地位逐步確立,流通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流通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 
 。ㄒ唬┝魍I規模不斷擴大,行業體系協調發展過去的30年,中國流通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商品供應從匱乏短缺走向豐富多彩,各類市場繁榮活躍,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商品種類極大豐富,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1978年以前我國商品生產短缺,市場處于供應緊張狀況,憑證定量供應的商品從糧食、棉花、食用油、豬肉,到自行車、縫紉機等幾乎無所不包;商業銷售、服務網點不足,人們購物、消費不便,"買難"問題嚴峻。而今,城鄉絕大部分商品自由流動,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消費者在購物消費方面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不斷擴大,形象地說,"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商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市場消費熱點紛呈,市場流通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9210億元,30年增長56倍,年平均增長15%。生產資料銷售總額由1991年的1.13萬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22萬億元,增長19.5倍,年均增長20%。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流通服務行業齊頭并進,協調發展。2007年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為75040億元,是1978年的55倍,年均增長20.5%;住宿與餐飲業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07年的13.8%,成為拉動國內需求增長的重要力量。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創新,美容美發、家政服務、洗浴、洗染、維修、攝影、租賃和典當等服務形態快速發展,在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提高生活質量、滿足大眾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ǘ┝魍ㄏ葘У匚坏玫酱_立,對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巨大30年的流通體制改革,最終確立了流通領域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地位,以需定產、市場主導,成為流通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生產與消費關系逐漸形成,市場與流通在引導生產、拉動消費、穩定物價、吸納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性產業。當前,流通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達4.4個百分點;對財稅收入增加效應強,國家稅收的近1/5來自國內貿易行業;對擴大就業貢獻突出,國內貿易行業從業人員超過8000萬人,僅次于制造業,農村轉移的勞動力中有近40%被流通服務業吸納,僅餐飲業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00多萬個,成為安置年齡偏高、文化程度和就業技能偏低等弱勢群體就業的重要領域。 
 。ㄈ┬滦土魍ü芾眢w制逐步形成,政府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改革開放30年,我國流通管理體制不斷突破,流通管理機構和職能適時優化調整,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通管理機構歷經多次改革和調整,糧食部、商業部、物資部、內貿部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各類全國性和地方性行業協會、聯合會紛紛成立,充當了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2003年商務部成立,打破了長期以來內外貿分割管理的局面。我國的流通體制成功實現從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以國有商業系統為載體來配置資源,向主要憑借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各市場主體間的自由交換活動來配置資源的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和職能逐步從過去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管理,向以法律和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補充的間接管理方式過渡轉型。管理科學化程度不斷提高,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在實現高效政府管理,建立公平、規范、有序、高效的市場環境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市場體系建設日臻完善,流通渠道不斷拓寬在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我國商品流通市場體系發生了巨變,城鄉市場同步增長,各類商品市場共同繁榮,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四通八達的商品流通網絡,初步建成生產資料市場和生活資料市場、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結合的多層次、少環節、開放式的市場體系。截至2007年底,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達4121個,比2002年增加863個;各類消費品交易市場61913個,其中城市消費品交易市場24150個,占39%;農村消費品交易市場37763個,占61%。 
  近幾年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和"村村通公路工程"、電網改造等多項舉措以來,我國農村逐漸形成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民消費和增收。截至2007年底,全國農村累計建成或改造連鎖農家店近30萬個,覆蓋全國75%的縣,擴大農村消費近千億元。城市流通服務網絡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居民購物便利程度逐步提高。城市商業網點建設逐步形成了中心商業、區域商業和社區商業三個層次,商業網點布局更加合理,業態形式更為豐富。社區商業"雙進"工程的推進,較好地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城市的社區商業設施不足,服務功能單一的問題,方便了社區居民生活,保障了社區消費安全。"早餐工程"、"家政服務平臺"等的加快建設,抓住民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重點滿足城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需求,解決了他們吃早餐難、購物難、買菜難、維修難等問題。 
 。ㄎ澹┝魍ㄔO施建設步伐加快,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我國流通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跨國零售巨頭的進入,帶動了流通設施的不斷完善,推動了流通技術的變革與升級。30年來,連鎖超市、專賣店、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普遍應用商品條形碼、冷藏設備和時點銷售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改進流通效率,改善客戶服務系統、提高流通管理科學性;具有時代氣息和多種服務功能的綜合商場和購物中心不斷涌現,大都裝修精美、殿堂華麗,電梯等自動化設施先進便捷,飲食、停車、健身、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在硬件設施上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在城市物流領域,EDI、ERP、MRP、GPS等物流信息和管理技術,托盤系統、貨場電子化設備及自動導向車自動分揀輸送系統不斷推廣。在農產品流通領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系統、物流中心、農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等物流設施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六)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逐步形成,流通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前,國有和集體商業企業一統天下,銷售額占全社會銷售額的比重達到98%以上。30年后的今天,我國流通領域市場主體的性質和類型發生明顯變化,逐步形成了國有、集體、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外資、民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有序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截至2007年底,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中,非公有制法人企業數占72%,從業人員占59.8%。國有經濟逐漸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民營企業迅速壯大,外資商業企業進入高速擴張階段,在我國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經營格局的改變、競爭主體的增加和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強,迫使我國流通企業在開放和競爭中不斷發展,增強競爭力。近年,商務部積極支持大型流通企業建設,努力推進國有流通企業"減債脫困"、"節能降耗"等多項工程,對增強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營銷推廣能力、品牌經營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據統計,15家商務部重點培育的大型流通企業2003-2007年的年均收入和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了21%和45%,許多流通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營業額從改革前的幾億元躍升到現在的上千億元,還有部分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化經營。 
 。ㄆ撸┝魍ńM織形式不斷創新,新型業態和現代流通方式蓬勃發展。 
  我國流通業態伴隨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迅速從單調走向多樣,從幾枝獨秀到百花爭艷。傳統的城鄉集市貿易、小商品市場不斷改造升級,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專業店、大賣場等迅速成長,日益普及,深入城鄉各個角落;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ShoppingMall、郵購、電視購物、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也相繼登場,我國零售業僅用短短3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零售業態的百年發展歷程。近十年來,以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流通方式發展進程明顯加快,推動流通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連鎖經營方式加快推廣,幾乎涵蓋所有的業態。2007年"中國連鎖百強"銷售規模突破1萬億元,為2000年的10.2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2.88%大幅提升至11.23%。2002-2007年五年間,"中國連鎖百強"前十名中有4家銷售規模年均增長率達到了40%,有4家門店數年均增長率達到了40%。電子商務高速增長,生機勃勃,網上購物交易范圍日益廣泛,交易規模呈跳躍式擴張,從200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37%。物流配送逐步發展壯大。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由2003年的29.5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75.2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6.3%。 
  (八)對外開放的規模穩定擴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1992年7月,國務院同意在部分城市進行商業零售企業中外合資、合作經營試點,標志中國流通業開始邁出對外開放步伐。隨后,我國流通業開放采取了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漸進式開放戰略,開放地域從試點城市逐步深入到南部、東部城市,進而擴展到所有省會城市以至全國。開放領域由零售業向采購中心、物流配送、分銷體系等多方位演進,商品流通開放范圍也由少數類別擴展到幾乎所有品種,逐步實現全面開放。據統計,到2007年底,全國共批準設立外商投資零售商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居民服務業企業11085家,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中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銷售額約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大型商業巨頭的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管理人才,帶動了行業發展。商品進出口規模擴大,2007年我國貿易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04倍。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利用國際市場平衡供求的能力持續提升。通過擴大進口豐富了國內居民生活,繁榮了國內市場,獲得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高新技術及設備。流通業漸進式開放戰略的實施,不僅促進了國內流通企業提升組織規模、改進流通業態,加速了我國流通業現代化進程,降低了流通業開放的風險,保障了市場穩定,同時還推動了我國企業走出去。據美國餐館協會的報告,改革開放30年間,中餐企業在海外快速發展,目前美國共有中餐館2.8萬家左右,年營業額近300億美元,約占美國餐飲業網點與營業額的3.4%和8.5%,影響范圍深入廣泛。 
 。ň牛┦袌霰O控體系逐步形成,市場運行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品市場監測體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運行監測能力顯著增強。2003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樣本企業直報等方式,建立城鄉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國內與國際、城市與農村、現貨和期貨密切相聯的市場監測系統網絡。目前,該體系監測樣本企業已達2.1萬家,涉及22個流通行業和7種零售業態;監測商品包括21大類600種消費品和11大類300種生產資料;樣本企業監測地域覆蓋全國31個。▍^、市)、99%的地市和49%的縣,在提供各類信息,服務政府決策、促進行業發展、指導企業經營、服務居民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逐步建立起糧食、棉花等重要商品儲備制度,中央地方兩級儲備機制不斷健全。目前,中央儲備基本實現了規范化管理,地方儲備覆蓋21個省區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儲備品種達到24個,在增強市場調控能力、保障國內市場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管理系統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商品品種達到40種,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ㄊ┝魍ǚ煞ㄒ幒蜆藴鼠w系不斷健全,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我國流通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推進不斷發展完善,流通領域立法步伐加快,流通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經濟合同法》、《反壟斷法》、《直銷管理條例》、《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生豬屠宰條例》等一大批重點流通法律和規章相繼出臺,流通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已達518項,根本改變了流通主體無法可依的局面。加入世貿組織和商務部成立后,商務部等相關部門按照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和要求,組織清理了1988年以來商業部、物資部、國內貿易部(局)、國家經貿委發布的關于市場流通的法律文件1000余件,分兩批廢止不適應當前市場流通形式的法律文件110件,初步建立包括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市場秩序、市場調控與管理五個方面的流通法律體系框架;頒布出臺《超市購物環境》《農貿市場管理技術規范》、《餐飲企業經營規范》等115項流通行業標準和88項國家標準,初步形成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系統科學、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流通標準體系和科學促進機制。多年來,大力提倡誠信興商、加強商業道德和商業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百城萬店無假貨"和"品牌萬里行"等活動,對于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我國流通業快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繼往開來,開創我國流通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我國流通體系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30年改革開放成就巨大,但未來的任務仍然艱巨,農村流通體系建設依然滯后、食品流通安全監管形勢嚴峻、流通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還不完善、流通技術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等問題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加快發展,繼續開拓前進。 
 。ㄒ唬┱J清形勢,深刻理解加快流通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流通業發展。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都強調要大力發展流通服務業,全面提高流通服務業發展水平。這一系列發展思路和要求,不僅表明了新時期內貿流通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也預示著流通業迎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當前,在國際經濟環境迅速惡化、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加大的情況下,中央正在積極采取系列措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新形勢下,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和流通行業發展是穩定市場、改善預期、增強信心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ǘ⿵娀魍üδ,更好地服務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是居民綜合消費的主要載體,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引導生產、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穩定和推動作用。今后,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和增強流通業帶動與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功能、服務民生的功能、擴大消費的功能、加強國際合作的功能,更好地服務人們生產生活,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打好基礎,實現流通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要著力抓好四項基礎工作,支撐流通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加快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要積極推動規范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和市場監管的立法進程,加快形成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相適應的市場流通法律體系;重點推進食品安全、餐飲住宿及居民服務、流通設施和裝備、商品信息及物流信息等標準的制定,建立起統一協調、科學適用、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與國際接軌的市場標準化體系,為實現流通業科學發展營造公平、公正、和諧的市場環境。 
  二是要加強流通基礎理論研究,提升發展科學性。要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加強流通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研究,系統深入地掌握國內外流通業發展現狀和問題,總結流通業發展規律。理論研究一定要結合流通業發展特點、結合商務工作實踐、結合管理決策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較強的針對性,關注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三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要徹底改變"商貿流通業科技含量低、人才要求不高"的觀念,通過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人才教育、培養力度。造就一支既具備現代流通理念、熟悉現代流通規則,又精通現代流通管理,掌握現代流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善于從事跨國經營的高素質商業人才。 
  四是要增強行政管理能力,提高為民服務水平。適應新形勢,各級商務部門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大膽破除管理中的機制障礙,進一步理順關系,增強業務能力,改進工作作風,增加政務透明度,提高為民執政水平。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