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出口
2009-1-4 14: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已經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格林斯潘稱之為近百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此沖擊下,全球經濟一片風聲鶴唳,中國出口增長速度迅速滑落,2008年11月份出現了新世紀首次負增長。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出口企業如何應對危機,從中尋求新的機遇,化危為機,值得高度重視。 中國出口形勢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擴大出口一直是對外開放戰略中最重要的目標。1978-2007年間,中國出口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8.1%,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強化,6年中平均增長速度高達28.8%。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結構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開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了57%和29%。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近10%,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2008年前11個月外貿進出口總額23783.7億美元,增長20.9%。其中出口13171.6億美元,增長19.3%;進口10612.1億美元,增長22.8%。外貿順差累計2559.5億美元,增長6.8%。雖然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增長速度仍達到19.3%,但是,在美元貶值與人民幣對內貶值的條件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長速度嚴重夸大了出口的實際增長速度。消除了美元貶值的影響,以人民幣計價的實際出口增長速度僅為9%,如果扣除人民幣貶值因素(以PPI扣除),實際出口增長率僅為1.4%。這是近十年來最低的增長速度。
2008年以來我國出口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出口增長速度逐月迅速滑落。從月度出口增長情況看,在2008年3月達到30.6%的增長速度后,月度出口增長速度逐月回落。到2008年11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長率下降了2.2%,這是十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增長率下降了9.9%。如果以當月PPI指數計算,11月份當月出口的實際增長率為-12.3%。
第二,一般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快于加工貿易增長速度。1-11月,一般貿易出口6087.1億美元,增長24.7%。加工貿易出口6265.6億美元,增長11.9%,一般貿易出口增速比加工貿易高12.8百分點。11月份一般貿易出口當月增長率為4.6%,而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為-25%。
第三,勞動密集型產品與“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于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1-11月,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087億美元,增長3.1%,比上年同期回落19.1個百分點;玩具出口80.4億美元,增長2.5%,回落17.8個百分點;家具及其零部件出口241.2億美元,增長21.7%,回落6.6個百分點;塑料制品出口139.6億美元,增長5.5%,回落3.5個百分點。8月份以來,鋼材、鋼坯等“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量逐月下降。11月份,鋼材出口295萬噸,比10月份出口減少167萬噸,環比下降36.1%;鋼坯及粗鍛件出口3萬噸,比10月份出口減少8萬噸,環比下降72.7%;未鍛軋鋁出口3萬噸,比10月份出口減少1.8萬噸,環比下降37.5%;焦炭及半焦炭出口32萬噸,比10月份出口減少19萬噸,下降39.6%。相比之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盡管也有所回落,但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兩高一資”產品,1-11月,機電產品出口7613.2億美元,增長2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856.7億美元,增長16.2%,低于全部出口平均增長速度。
2009年我國出口前景堪憂
2008年以來,我國出口處于內外交困的復雜局勢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推動出口持續下滑。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類因素:
第一,成本因素。一是原材料漲價。在2008年8月份以前,由于全球初級產品連續幾年持續漲價,我國出口企業的原材料、能源價格不斷攀升,擠壓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二是勞動成本上升。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2008年2月開始實行新的《勞動合同法》,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用工成本,據估計,勞動成本平均上升約20%左右。三是環境成本上升。隨著市民環境意識的不斷覺醒,地方政府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出口企業治污費用或交納的排污費相應上升。
第二,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各國面臨的老問題,在宏觀經濟緊縮和銀行商業化傾向加強的形勢下,中小出口企業融資更為困難。一些出口企業轉向民間借貸市場,其貸款利率高達20%甚至更高。
第三,出口政策調整的打擊。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為了實現“壓順差”的目標,政府調整了多項出口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稅率、提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加工貿易保證金從“空轉”變成“實轉”、增加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目錄等。這些政策調整既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成本,更動搖了出口企業的信心。
第四,匯率的影響。人民幣自2005年7月21日重新恢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人民幣升值逐漸加速,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約6%。人民幣單邊升值不僅提高了出口成本,而且由于企業無法規避匯率風險,不敢簽訂時間較長的訂單。7-9月份,由于美元對歐元等其他主要貨幣升值25%以上,人民幣有效匯率加速升值,按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2008年前三季度人民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分別為第一季度0.62%,第二季度1.7%,7月-9月升值了7.38%。其中三季度有效匯率升值幅度超過了此前匯改以來累計升值幅度。
第五,外部需求萎縮。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露端倪,愈演愈烈,2008年9月以來,演變成了“近百年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格林斯潘語),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逐步加深,但尚未充分顯現,世界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美歐日等先進經濟體的需求進一步減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份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3.7%和2009年的2.2%,2009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經濟將出現負增長;全球貿易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7.2%下降到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2009年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將出現負增長。發達國家出現了通貨緊縮,進口商不敢簽訂大的進口訂單。
上述因素對我國出口的影響處于變化之中。自8月份以來,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回落,國內失業率快速上升,影響出口企業的成本因素已經大大緩解。各級政府出臺了多種措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與此同時,央行調整貨幣政策,連續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取消了貸款的規模限制,出口企業的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但依然面臨不少困難。自8月1日上調出口退稅率以來,貿易政策調整方向由去年的打壓轉為刺激,政策環境有所改善。下半年以來,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為穩定,但由于美元升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升值對出口的影響有所加劇。與上述因素相比,外需萎縮的影響凸顯,對于未來實體經濟的走勢判斷盡管有分歧,但主流的判斷均認為2009年三、四季度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增長才會觸底,并且呈現“U”現走勢,意味著我國出口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需求約束。
2009年中國出口形勢極不樂觀。2008年秋季廣交會在會期加長、場地與攤位增加的情況下,多數出口市場和產品成交額已經明顯下降。其中,歐盟、美國、日本傳統市場成交額分別比上屆下降16.6%、31.5%和23.9%;機電、輕工、紡織服裝、食品成交額分別比上屆下降12.4%、18.2%、34.4%和46.4%。另外,加工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超過一半,11月份加工貿易進口下降了25%,通常加工貿易進口料件三個月后復出口,意味2009年2月份加工貿易出口將出現大幅下滑。
著力應對嚴峻出口局面
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政企攜手,共度時艱。
第一、認清形勢,明確目標。在嚴峻的國際環境下,出口增長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危機條件下,我國連續幾年出口快速增長的局面將發生逆轉,2009年的目標,一要力爭保持出口的穩定,不喪失國際市場份額,二要抓住機遇,在應對危機中促進出口結構的升級。
第二、調整政策,措施得力。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國家及時采取一系列促進出口的政策措施。在2008年下半年兩次調高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進一步提高3770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約占全部出口產品的27.9%,并調整了部分鋼材、糧食、化肥等產品的出口關稅。針對日益嚴峻的形勢,應該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政策,盡可能做到足額退稅。進一步推動銀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降低出口收匯風險。穩定人民幣有效匯率。改善加工貿易政策環境。鼓勵地方政府出臺諸如出口企業的融資擔保基金、減免收費、貸款貼息等應對措施,切實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增強外貿企業信心,緩解企業經營困難,促進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
第三、樹立信心,沉著應對。企業是應對危機的主體,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扶持,必須主動采取得力措施。一是要加強管理,挖潛力,降成本。二是大力創新,推出功能少、成本低的新產品,應對危機條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縮。三要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彌補在發達經濟體市場的損失。四要開拓國內市場求生存,充分發揮出口企業產品設計新、質量好的優勢,加強與國內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抓住國家“促內需”的機遇,開拓國內市場,形成兼顧兩個市場的新格局,拓展回旋空間。
第四、化危為機,轉型升級。國家政策調整要兼顧“保出口”和“促升級”的雙重目標,盡量做到兩個目標的統一。各級政府應該設立出口轉型升級基金,大力扶持出口企業開展研發創新、建立海外銷售渠道和發展國際品牌。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加強共用技術平臺、共用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強人力資源的培訓。化危為機,不失時機地開展跨國并購,收購海外創新型公司、銷售渠道和品牌,大力引進國外高端人才。
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令我國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增長速度降至0.5%,但我國政府沉著應對,不僅度過了難關,而且大大增強了出口競爭力,在加入WTO后迎來了出口高速增長的大好時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強。這一輪金融危機,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的沖擊將遠遠大于亞洲金融危機,我國形勢遠遠好于直接受沖擊的經濟體。只要我們應對得當,完全有可能將這場近百年來最大的金融危機變成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的一次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