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經濟圈加速融合汕頭施展騰挪手段
2009-1-29 16: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長三角還是珠三角?不,現在應該關注包括臺灣、福建、廣東在內的海峽兩岸經濟圈,這或許才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圈。
1月18日下午5時,汕頭港傳出汽笛的聲聲長鳴,滿載著集裝箱貨物的“東悅”輪起錨,緩緩駛離汕頭國際集裝箱碼頭。19日下午3時,“東悅”輪抵達目的地臺灣高雄港。
伴隨著這悠長的汽笛聲,汕頭港終于實現了盼望已久的海峽兩岸海上直航,海峽兩岸經濟圈的融合正在加速。
汕頭直達高雄
百載商埠的汕頭是廣東省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城市,距高雄僅180海里。開通直航航線后,將使汕頭、粵東、乃至贛南、閩西南地區的輸臺貨物可以不經第三地直達對岸,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暢通的資金流動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
開通海上直航后,兩地每年的貨運量可超過3000萬噸,旅客超過100萬人次,將使汕頭發展成為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兩岸商品集散地。
在全國的港口排名中,汕頭港一度進入前十名。如今的汕頭港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迎頭趕上。目前列入廣東新十項工程的廣澳港區2個5萬噸級碼頭建設基本完成,海門港區15萬噸級煤碼頭建設積極推進,一批5萬至30萬噸級碼頭正在加緊做好前期工作,廣澳港區西防波堤通過省批準立項。
沉積了許久,終于迎來新的機會。汕臺兩岸直航,汕頭有了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的平臺,推進粵東航運中心建設。
海峽經濟圈的歷史機遇
“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是高層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凸顯海峽西岸地區作為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區和重要通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近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經濟特區工作會議,明確支持汕頭爭取“海西”政策加快發展。
2008年7月,國家七部委調研組就促進海峽西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海西”從此進入了國家視野。隨后出臺了促進海峽西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海峽兩岸經濟圈,經濟規模比長三角、珠三角還要大。對于汕頭來說,“海西”的歷史大契機不容錯過。汕頭是廣東省距離臺灣最近的城市。汕臺兩地關系源遠流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臺灣的潮籍后裔約80萬人,汕頭籍的臺灣同胞、臺屬約30萬人,常住汕頭市的臺商有2000多人,每年來往汕臺的臺胞達4萬多人次。
2008年以來,全市新引進及增資擴產臺資項目27宗,合同投資總額1709.64萬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額1459.64萬美元。
在珠三角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之后,汕頭也希望借助“海西”東風扶搖直上。汕頭為此成立“汕頭推進海峽西岸地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解決省市及部門間互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在組織制定海峽西岸地區發展整體規劃、政策時,明確將以汕頭為中心的粵東地區納入規劃范圍,享受國家賦予海峽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成為努力的方向。
“我們要善于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謀劃擴大開放,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汕頭市長黃志光在汕頭市委九屆六次全會上表示,隨著兩岸關系發展進入新里程,汕頭被列為首批對臺海上直航港口。
目前汕頭正加快爭取對臺空中直航,使汕頭成為對臺“三通”的主要口岸和重要通道,并主動承接臺灣制造業和研發機構轉移,推動兩岸現代物流、商品流通等方面的對接與合作。
據透露,今年上半年預計可以實現與澎湖的“小三通”。未來將爭取開放汕頭空港,實現與臺灣空中直航。積極爭取授權汕頭為臺胞辦理落地簽證點,批準汕頭為開通澎湖游第二批城市,使汕頭成為臺胞進出大陸的主要口岸。
■地理縱深
汕頭港的騰挪術
上有廈門港、下有深圳港,汕頭港安在?
深圳港、廈門港大多都建成了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10萬噸級以上航道等大型化、專業化泊位。惠州、泉州、漳州等港口則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
對此,汕頭樹立大港口、大交通、大規劃的理念,努力把汕頭建設成為粵東區域交通航運中心。主要是著力實施以港興市發展戰略,推進深水大港建設,建設東南沿海億噸大港。此外,還強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重點加快廈深鐵路、廣梅汕鐵路增建二線、廣澳港和海門港疏港鐵路。
汕頭市委市政府規劃推進三大經濟帶的建設,其中工業經濟帶是依托港口,重點是發展臨港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沒有大港口就沒有大型臨港工業。必須依托大港口發展大工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輕工業,適度發展重化工業,著力引進石化、能源和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產業。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一批大型臨港工業項目的前期工作,為汕頭未來發展增添強大后勁。記者 戎明邁 通訊員 黃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