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臨江優勢" 池州打長江牌做好"水文章"
2009-12-8 23: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依山臨江的池州市,雖擁有全省20%以上的長江岸線,其優勢卻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導致在沿江城市中曾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近年來,該市大打“長江牌”、爭創新優勢,走出了一條激活沿江、帶動山區的特色發展之路。
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從今年10月28日起,池州港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外國籍船舶可直航池州港,池州及周邊進出口貨物也可從池州港通過海運、江海聯運直達世界各大港口。這一歷史性跨越,展現出池州市近年來借江出海、揚帆奮進的昂然新姿。
黃金水道未能生“金”
高山逶迤、重巒疊嶂,長期以來,池州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這樣一個封閉的典型山區。而其依江而踞并擁有漫長的江岸線這一地形特征,往往卻被忽視。
八百里皖江,流經池州就有162公里長,其長江岸線占全省20%以上。據勘測,全市深水岸線長度有50多公里,約占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其中一級岸線25.2公里、二級岸線29.6公里,均可建設大型泊位港區。如此綿延而優良的岸線資源,實屬皖江城市少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池州港曾有過輝煌。作為皖南山區的水上客運大通道,港口每天停泊的大小客輪多達20余航次,日輸送旅客4000多人。而到1997年,隨著長江客運的全面停航,池州港日漸冷落。
江面貨運雖然一時活躍,而其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岸線被無序占用,與日俱增的碼頭普遍散、亂、小,缺乏配套設施,功能作用有限。更令人憂心的是,幾乎所有的碼頭承運的多為原礦石,而由此暴露出一種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
多少年來,滔滔長江環繞池州廣袤的山區腹地,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流去。在不少外地人的眼中,池州只不過是一個被邊緣化的沿江城市。
充分發揮“臨江優勢”
“臨江的優勢發揮不出,池州被邊緣化的程度將會加劇,落后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面對皖江兄弟城市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池州的決策者們清醒而深刻地指出。他們為此提出“打好‘長江牌’,爭創新優勢”,果斷將大開放、大開發的主戰場推向長江沿線,以沿江帶動山區,實現兩者良性互動。
開發豐富岸線資源,港區發展先行。池州市委、市政府就此展開深入調研,一方面強力推進對沿江小碼頭、小渡口的關閉整治行動,一方面組織編制了關于長江岸線資源開發、池州港等總體規劃,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本著以項目配岸線、以岸線換產業的原則,該市不斷抬高港口資源開發的“門檻”,促使優質岸線資源向上規模、上水平的公用港區和大公司、大企業的專用碼頭集中。自2004年以來,全市港口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24億元,通過新建和改造,形成了江口、牛頭山、池州港老港區三個大型港區,以及香口、東流、大渡口、烏沙、梅龍五個小型港區,共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101個,其中1000噸級以上54個,最大靠泊能力10000噸級,實際通過能力超過3000萬噸,初步建成了裝卸存儲、中轉換裝、運輸組織、旅游客運、臨港開發、現代物流等綜合性、多功能的港口群。
同時,借江出海,以港口建設推動水運口岸建設,以口岸升級提高牽引外向型經濟發展。 2005年,池州港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由二類口岸提高到國家一類口岸;今年,海關、檢驗檢疫、邊檢等查驗機構相繼設立運行,池州港口岸獲準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切不僅開啟了池州沿江開發的新篇章,而且為池州對外貿易搭建起新平臺。
構建物流產業“高地”
“長江牌”越打越響,新招迭出,使池州昔日沉寂的沿江地區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眼下雖是嚴冬,可江口新港區卻展現出一派火熱的景象:外輪笛聲高揚,徐徐進港靠岸;岸吊、龍門吊機聲隆隆,忙于作業。據了解,今年1月到9月,這個港區已完成外貿運量31.83萬噸,同比增長114.2%。特別是進入4月份后,集裝箱吞吐量每月都有130多標箱,現共計852標箱;累計迎來外籍貨輪98艘,僅次于蕪湖港,位列皖江五大港口第二位。目前,港區正實施港口擴建、物流園區和鐵路專用線建設三大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成后水運年吞吐能力將達到3000萬噸,真正成為立足皖南、輻射贛東北地區的水鐵、江海聯運型物流集散樞紐。
老港區經改造修建,現已打造成皖江唯一的旅游專用碼頭,為九華山等景區開辟了一條水上大通道。每年,這里迎來“維多利亞”號、“長江王子”號等豪華游輪170多航次,輸送海內外游客近10萬人次。
而在悠長的長江沿線,一大批帶動山區腹地資源轉化的新型工業產業基地拔地而起,海螺水泥、貴航特鋼、銅冠有色、九華發電、東盾木業、祿思偉耐火材料等,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分布在沿江一帶。臨江而建的香隅化工園,是經國家發改委審批并獲省政府批準的全省唯一的化工專業園區。現在,這里已吸納各類化工企業38家,總投資額逾30億元,初步顯現出互為關聯、彼此配套的化工產業集群效應,即將成為池州首個百億元產業園區。
沿江開發的潮涌,也沖開了封閉的山門。這幾年,池州已成八方客商投資的熱土,外來投資一年一大步,全市實際引資額2006年為61億元,2007年增長到92億元,去年提高到126.1億元。僅近期以來,就有投資10億元的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25億元的深圳雷天鋰電池、76億元的銅冠池州有色60萬噸冶煉二期項目翩然落戶。
“長江牌”打出了新優勢、新氣象,然而池州市委、市政府并不滿足于現狀。如何進一步提高沿江岸線與山區腹地的關聯度,實現兩者優勢嫁接,進而以港興市、以港帶旅、以港強工、以港活商、以港促農,在參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中大有作為,并盡早躋身于皖江城市群“第一方陣”之列,這些都是池州面臨的課題,亟待深入破解。(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