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商在貿易摩擦中警醒
2009-12-31 17: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于代理中國56家輪胎廠百余品牌產品的青島福臨輪胎有限公司來說,2009年美國輪胎特保案給企業帶來的最直接變化就是出口市場萎縮。截至目前,美國市場在這家公司出口份額中從35%銳減至15%。 不過這并不代表福臨必須退出美國市場,從2009年4月就開始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的福臨12月份向美國出口4000多條低斷面輪胎,市場售價比普通產品高幾十倍,利潤率可達50%,而普通輪胎的利潤僅為2%-3%。
“要么開發高端產品,要么放棄。”福臨輪胎有限公司出口部經理馬秀芹說,“低斷面輪胎不在特保之列,新產品的出口能夠彌補特保案帶來的部分損失。”
2009年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致使貿易糾紛頻發,但久經歷練的中國出口商不再甘于沉默或怨天尤人,他們在主動應對摩擦中進行產業調整并從中獲得警醒。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們自己要調整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保持我們在國際出口市場上的份額。”
據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統計,今年1-11月份,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貿易救濟調查103起。溫家寶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指出,現在我們涉及到貿易糾紛的案件是近年來最多的。
“貿易摩擦頻發影響企業正常的經營安排。”青島市市長助理武鐵軍說,僅今年前三季度88起貿易救濟調查中,有近十分之一涉及青島出口企業,影響出口2億美元以上。
馬秀芹告訴記者,8月份福臨對美發貨量達到400萬美元,9月份特保案一出,10月份出口驟降為零,公司隨即對美國市場進行重新規劃,開始小批量出口連國外廠家都不能生產的高端產品。
“抱怨于事無補,只能想辦法主動應對。”她說,“通過加大研發、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等手段,盡量與客戶維持好關系或研究新的合作項目,到明年關稅降到25%,合作的空間將會再次變大。”
記者采訪中發現,在主動應對貿易摩擦上,不只有輪胎行業,多年來屢遭出口壁壘的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也在逐漸擴大國際市場話語權。
“要學會見招拆招,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主要出口大蒜產品的山東一品農產集團執行總裁曹夢輝說。1996年成立的一品集團是目前山東最大的大蒜出口企業,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對美反傾銷案勝訴的大蒜企業。
據曹夢輝介紹,美國從1995年開始對中國鮮蒜征收高達376.67%的反傾銷稅,中國輸美大蒜從1994年的6138噸驟降到1999年僅出口115噸,“生不逢時”的一品從成立之初就被置于反傾銷陰影之中。
2001年,一品決定對美國反傾銷應訴,經過一年半的申訴,2002年12月,終于獲得由美國商務部裁定的出口大蒜零稅率,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此項產品出口零稅率的企業。
“在一品的帶動下又有60家大蒜出口企業先后參與了復審,此后中國出口美國的鮮蒜最多年份超過了7萬噸。”曹夢輝說。
但包括曹夢輝在內的企業人士承認,對于自我保護意識逐漸高漲的中國出口商來說,有效應對貿易摩擦還需要更多的“自省”。
“對世貿規則和法律的不了解是當前制約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最大障礙。”曹夢輝坦陳,為打贏大蒜反傾銷官司,他曾將原對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所著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研究了好幾遍。
應訴中一品還組建了6人申訴小組研讀美國有關法律條文,并在美國聘請了兩名律師,先后投入20多萬美元的申訴費用,而20多萬頁的申訴材料足足能裝一“皮卡”車。
“我們要譴責貿易保護行為,但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我們也要自我健全完善。”馬秀芹認為,行業要有效發展,必須進一步發揮各個行業協會的作用,規范出口秩序,建立監控機制,協調生產,避免在國外市場的低價競爭把企業拖入反傾銷。
今年5月獲得歐盟反傾銷零稅率的中國最大工藝蠟燭制造商青島金王集團常務副總裁黃寶安則建議,中國企業應進一步優化內部管理,對于包括反傾銷在內的貿易摩擦可采取多家企業聯合應訴的方式,但目前的情況是出口企業發展水平并不平衡。
商務部在此前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預計,2010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復雜,中國優化進出口結構、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任務依然艱巨,仍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巨大挑戰。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商務部將加快外貿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統籌運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辯、WTO爭端解決機制等手段,強化“四體聯動”應對機制,提高貿易摩擦應對能力。
溫家寶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們要和各國一起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取得新的進展。我以為,世界經濟如果像一潭死水一樣,那是不可能發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做。現在需要的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