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無錫2008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1-23 14: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于無錫市2008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和2009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2009年1月16日在無錫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高敏

    一、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一)綜合實力
    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4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3%左右,實現預期目標。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全市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5.4億元,同口徑增長21.6%,高于預期目標6.6個百分點。
    (二)產業發展
    預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實現預期目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1.5億元,增長22.6%,高于預期目標6.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1.5%,高于預期目標1.5個百分點。現代高效農業面積累計達到97.5萬畝。
    (三)科技創新
    預計全社會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實現預期目標。全市創新創業創意載體面積累計達到458萬平方米以上。“530”計劃進展順利,前兩批共68個項目成功落戶,總注冊資本達到3.16億元。全年專利授權量達到5000件以上。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工作有序推進。
    (四)開放型經濟
    預計全市進出口總額560.4億美元,增長9.5%,低于預期目標3.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357.9億美元,增長22%,高于預期目標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達到4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市服務外包出口額增長50%以上。預計全市到位注冊外資31.6億美元,增長14%,高于預期目標6個百分點。“走出去”投資企業中方投資額增長20%以上,穩居全省前列。
    (五)有效投入
    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1877億元,增長12.1%,低于預期目標1.9個百分點。110個重大項目全面完成當年投資任務。太湖新城、蠡湖新城、錫東新城、江陰臨港新城和宜興環科新城建設加快推進。重點片區開發進展順利。全長29.3公里的快速內環全線貫通。無錫機場正式開放為國家一類口岸。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批。
    (六)資源環境
    預計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比2005年累計削減12%以上。預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2.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水環境綜合治理有序推進,預計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3.6。
    (七)人民生活
    預計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5元,增長13%,實現預期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11180元,增長11.5%,高于預期目標1.5個百分點。預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2%,農村調查失業率為2.53%。全年城鎮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8%,農村養老保障綜合參保率達到90.5%。為民辦實事順利完成,市民滿意率達到96.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計為105.1,控制在省調控目標以內。
    (八)社會事業
    預計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完善城鄉衛生體系,全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無錫博物院、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等建成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射擊射箭館等一批社會事業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文化、新聞、廣電、體育、衛生、民政、婦女、兒童、老齡、外事、宗教、雙擁等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九)改革攻堅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加快實施“兩集中、三到位”改革,行政審批進一步提速提效。社會事業領域“管辦分離”改革不斷深化,主管部門和管理中心的運轉協調機制更趨成熟。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二、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安排
    2009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1、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
    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1%;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20%; 
    4、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
    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
    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省定范圍以內;
    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
    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5%;
    1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累計削減16%。
    三、完成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一)立足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全力以赴加大投入。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擴大投資方面的引導作用。加快推進快速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五大”新城建設,精心規劃特色博覽園建設。2009年起設立市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10億元,建立政產學研合作和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金1億元,建立市級扶持重點研發機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項資金5000萬元。做大做強投融資平臺,擴大有效投融資規模。二是大力突出社會投資的主體地位。積極促進企業技術改造與兼并重組,推進產業升級、企業集聚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技改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力爭年內技改投入占全部工業投入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全年到位注冊外資保持上年水平。三是積極開展對上爭取工作。重點圍繞國家和省擴大內需扶持資金、太湖治理專項資金和國家、部、省在農業、生態、高新技術等各個條線的專項資金,積極主動做好工作,爭取我市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的總盤子,得到國家和省更多的資金支持。四是加強投資項目監管。規范項目審查和管理,加強重大項目稽察,完善稽察制度。確保新增投資用于符合規定投向和管理要求的項目,不符合國家規定、政策要求、產業導向的項目,堅決不予實施。五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確保年內貸款規模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貸比達80%。加快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年內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和年末擔保余額均增長20%。拓寬融資渠道,著力推進境內外資本市場企業上市工作。
    積極有效拉動消費。一是提高消費能力。著力增強全社會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年內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以上。二是優化消費環境。完善消費信貸政策,加強城鄉消費市場環境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流通領域市場監管,著重加強食品和農副產品供應安全,年內食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4%。三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大對居民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全面落實《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意見》。改善商品住宅供應結構,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資建設力度。通過實物配租、租金補貼、租金核減等方式保障廉租住房2800戶以上,解決總面積1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千方百計穩定出口。一是全力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把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相結合,把外需萎縮對經濟發展的嚴重沖擊和不利影響降到最小,努力保持外貿穩定發展。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設,力爭年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拓展新興市場,有效擴大對非洲、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出口份額。改善進口結構,著力加大對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二是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鼓勵本土企業“走出去”收購研發機構、營銷網絡和產品品牌。以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為重要載體,鼓勵紡織服裝、建材等行業的優勢企業帶領本行業企業和相關產業鏈企業“抱團走出去”。三是加強國內經濟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著力做好對口援建四川災區工作,確保援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繼續加強省級共建試點開發區建設。
    (二)全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大力實施“推動科技創新創業促進經濟轉型六大行動”。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和區域創意設計中心。繼續貫徹“質量與知識產權立市”戰略,加快建設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年內全社會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左右。二是強力推進“三創”載體建設。年內確保新增“三創”載體150萬平方米以上。突出“三創”載體內涵提升,重點推進尚德光伏研究院、超級計算技術應用服務平臺、國家風能產業化基地等八大科技創新研發平臺。三是加快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著力實施省“科技創新創業雙千人才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1萬人。組織實施第四批“530”計劃,確保實施“530”項目產業化推進計劃30項以上。四是進一步深化拓展以“7+1”為重點的政產學研合作。重點推進東大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南航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確保年內與我市簽署全面合作協議的院校達到10家。
    加快提升工業發展層次。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3%以上。一是大力發展以“三谷”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確保年內全市硅谷、液晶谷、生物谷產值增長50%以上。二是著力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新一輪高新產業“雙倍增”計劃,扶持風電、微納、環保和數字信息等產業加快形成核心技術和提升規模水平,力爭機械裝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超過 50%。三是加快推進工業布局調整。加快市區企業“退城進園”步伐,推進計劃內56家企業的搬遷實施進程,年內完成25家企業整體搬遷調整。鄉鎮工業集中度達到82%。修訂出臺新的全市產業發展導向目錄。確保全年淘汰落后用能設備1500臺(套)以上。
    加快提升服務業比重。確保年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2%以上。一是高標準建設太湖保護區-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年內新增服務外包“123”計劃企業20家,確保“三基地”業務總額增長80%以上。二是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制造業企業將前期研發、設計,中期管理和后期物流、銷售、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等內部自行提供的服務,逐漸從主業中剝離出來并分割給專業服務企業。三是加快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引導全市商貿流通、居民服務等服務業標準化建設。著力提升旅游業,加快旅游設施基礎建設,延長旅游經濟產業鏈,確保旅游總收入增長10%。加快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培育地方文化品牌,確保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3%。四是著力推進國家級、省級服務業重點項目和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著力推進城市綜合體和西站物流樞紐、糧食科技物流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9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三)努力提高農村改革發展水平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一是探索推進“兩置換一轉化”工作。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權置換城鎮保障,以農村住宅置換城鎮住房,以農民身份轉化為城鎮居民身份,加快構筑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力爭年內農民參與土地流轉收益比例達到65%。二是加快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建設。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發展農民以物權、資金等入股形式投資創辦富民合作社。加快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大力開展農村勞務合作。三是大力實施鎮村布局優化調整。年內基本完成新市鎮規劃內的并鎮工作、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建成區內的撤鎮建街工作。在若干個規模較大的中心鎮,試行下放部分縣、區級經濟管理權限。四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道路、水利、橋梁、供水、電力、通信、燃氣、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大型商貿連鎖企業發展農村網點,新建放心連鎖農家店150家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一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大力培育發展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年內全市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2%以上。二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年內全市高效農業面積占比力爭達到50%,農業畝均增加值提高到2900元。三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業品牌建設。嚴格農產品生產源頭質量控制,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年內新增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20個以上。四是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面實施錫山、惠山、濱湖現代農業綜合創新試驗區建設,建設一批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年內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度提高到70%。
    深化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一是實施農村創業工程。引導農民投資興辦企業和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健全以科技服務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快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民創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二是實施農村新五件實事工程。加強農村綜合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全市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率達70%。三是認真組織好農產品收購工作。按照國家要求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較大幅度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賠、購買農機具補貼等標準。
    (四)努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是繼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會分開。全面完成社會組織歸口管理改革,年內制訂出臺政府向社會組織職能轉移實施辦法。二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09年底形成覆蓋全市的市、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行政服務網絡。探索實行項目聯合審批制度。三是全面落實市政公用事業“管養分開”。對新建照明工程、市政工程和園林綠化工程實行公開招投標,引入政府采購機制。四是實施公園(景區)“管辦分離”。完善市公園(景區)管理中心管理和運行機制。
    全面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深化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推行醫院、學校等后勤服務社會化。推廣中小學“一校一案”辦學體制改革。按照“醫藥分開”改革思路,探索建立公立醫院藥品、醫用耗材及試劑等集中采供新模式。大力實施廣電、報業集團宣傳與經營分離改革。推進體育運動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企業化運作或經營權轉讓。二是深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事業單位理事會制度。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推動事業單位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三是建立社會公共服務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建立以公共服務指數為核心的綜合目標績效考核評估體系,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一是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選拔任用機制,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全面實施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考核評價、薪酬分配等制度。二是推進財稅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區級財政體制和土地收益分配體制,加強非稅收入管理。規范政府資源性收入管理,全面組織實施政府資源類資產管理與收入管理暫行辦法。整合建立統一的市級政府采購平臺。三是推進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排污許可證以及相應的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權交易平臺。建立區域環境資源補償機制。推行特定條件的環境保護承諾制。 
    (五)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
    繼續推動節能降耗減排。一是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實施重點行業和工業企業的節能降耗工程,推動交通和建筑節能,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確保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成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80項以上,全年通過清潔生產企業審核驗收160家。全市固體廢棄物利用率達到99%以上。三是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各類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年內畝均投資和畝均產出分別提高10%和11%以上。四是加快實施節水工程。重點實施八大行業工業企業的冷卻水回用和廢水治理工程,確保中水回用率達到25%。
    加大太湖水治理力度。積極落實“太湖保護區建設三年行動綱要”和“三城同創”各項任務,力爭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穩定達到85,基本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標準。一是全力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快實施取水口清淤和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盡快啟動宜興西氿、江陰第二水源等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年內完成中橋水廠等自來水廠的深度處理改造項目和城區自來水管網聯網工程。二是加快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年內完成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二期、蘆村污水處理廠四期等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建,實現污水主管網全覆蓋,確保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城鎮達到70%以上。完成錫東垃圾焚燒發電廠主體工程建設,實施桃花山垃圾填埋場擴容改造。三是推動綠化林帶和生態修復建設。年內完成尚賢河濕地一期、長廣溪濕地工程等湖濱濕地建設,高標準建成市區環太湖湖濱帶,完成黿頭渚風景區環境整治。四是加快推進城鄉河道綜合整治。全力推進漕橋河等11條主要入湖河道的綜合整治,確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年內完成河道截污和沿岸污染控制,完成古運河二期等城區河道的綜合整治工程。
    (六)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一是全力促進社會就業。確保城鎮新增就業8萬人,年內扶持自主創業者3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農村調查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二是擴大社會保障面。年內全市企業養老保險擴面10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各擴面4萬人。實施農村保障工程,農村養老保障綜合覆蓋率達到92%以上。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擴大尊老金發放范圍。三是適時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市低保標準按規定實現正常增長,實現市區范圍內城鄉低保標準并軌。
    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年內在省優質幼兒園和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就讀的學生比例達到75%,在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級以上重點職業學校就讀的新生比例達到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92%以上。年內完成輔仁高中、青山高中、江陰南菁中學、宜興中學搬遷等項目建設。加快職教園區公共平臺建設。二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年內完成市婦幼保健醫院門急診綜合樓建設,加快市中醫院、二院、三院的新建及改擴建工程,提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六位一體”功能。三是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加快惠山古鎮、清名橋等五個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古運河歷史風貌帶的保護修復工程。推進無錫大劇院、報業大廈等建設項目,完成廣電傳媒藝術中心一期工程、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建設。四是推進社會福利建設。年內完成市老年綜合服務中心改擴建工程,分步實施薄弱敬老院改造,鼓勵社會舉辦養老機構。五是扎實做好為民辦實事工作。全面啟動中心城區110萬平方米危舊房改造;年內完成快速內環50平方公里以內的“城中村”改造15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規模化老新村整治80萬平方米。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優化公交線網,延長營運里程和時間,開通市域跨區域公交線路,推廣使用公交IC卡,統一市區公交票制。
    (七)著力加強宏觀管理與經濟運行監測
    服務企業平穩發展。建立健全企業服務體系,建立不同層次的政企聯系制度,探索成立部門聯動、上下互通的企業服務平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落實國家增值稅轉型改革、“530”招才引智、“123”服務外包、擴大內需12項措施及各項配套政策。
    切實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完善經濟運行分析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健全分析監測制度。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發展情況的分析研究,提高監測分析的針對性。
    建立健全科學發展評價考核工作。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的意見》、《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創新開展全市科學發展評價考核工作。引導各地區、各部門繼續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自加壓力、負重奮進,迎難而上、爭先進位,率先發展、科學發展。
    2009年是我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為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構筑無錫科學發展新優勢,攀登基本現代化新高峰,開創“一當好、三爭創”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