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依靠優勢資源 發展緊扣地域特色
2009-1-23 14: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宜昌市東部平原縣市主產稻谷、小麥、油菜籽,西部山區縣市主產玉米、紅薯和馬鈴薯,在正常糧食年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產需有缺口。我們根據市情、糧情以及周邊糧食生產和市場流通環境,依靠優勢資源興辦糧食產業,緊扣地域特色發展糧食經濟,既提高了種糧的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也為糧食企業求生存、謀發展探索了出路。
一、領會政策,理清思路,全面整合重構糧食流通“四大體系”
(一)建立政策性的糧食購銷儲備體系。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打破了原來政企不分、吃政策飯的購銷舊體制,但不能喪失或放棄穩定糧食市場,確保糧食安全的社會責任。在改制過程中,市直和各縣市區成立1個糧食儲備中心庫(公司),承擔中央和省、市、縣的糧食儲備任務;整合設立2~3個糧食購銷企業,承擔最低收購價糧、各級專儲糧和軍供等政策性糧食購銷任務。
(二)建立商業性的經營貿易體系。改制后不承擔政策性糧食購銷儲業務的企業,與社會多元糧食經營主體一樣,全部開展商業性的市場糧油經營,或者通過產權改革進行多種形式的經營。
(三)建立增值性的加工轉化體系。原來技術設備落后、弱小而分散的國有糧油加工企業,在改革改制中進行整合,根據資源和地域優勢,形成大米、面粉、薯類食品和油脂加工等骨干龍頭企業,改變了過去不顧實情縣縣辦廠、企企辦廠的局面。
(四)建立市場化(流通性)的現代物流體系。為了使改革后的全市國有糧食企業和多元糧食經營主體步入高效有序的糧食流通市場,使其持續健康發展,市糧食局經過調研,根據宜昌市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統籌規劃,在城區建設湖北三峽糧食物流中心項目,集糧油庫、專用碼頭和交易市場于一體,為聚合糧油商品進入國內外糧食大市場,參與大流通搭建平臺,構筑通道。
在實踐中,“四大體系”的建立,為切實落實國家糧食政策,有效調控糧食市場,全面發展糧食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合理布局,培育龍頭,全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
(一)發揮優勢,注重特色,科學規劃糧食產業化項目。市糧食局2004年制定了《糧食行業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十一五”發展計劃》和《糧食行業“十一五”質量振興規劃》,以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糧食作物規劃產業化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就近整合各類糧食資源,培育核心品牌和集糧食生產基地、加工、資本營運與現代物流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我市東部枝江、當陽、夷陵、宜都等糧油主產縣市區先后形成了夷陵區湖北綠秀糧油集團、當陽市仙草米業、枝江市油脂加工基地等各縣特色的大米、面粉、油脂加工基地和龍頭企業,在西部形成了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昌五東薯業為代表的開發山區薯類雜糧的加工基地。過去縣縣建米、面、油加工企業的格局得到根本改善,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立足于市場,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
(二)整合資源,培育龍頭,把龍頭企業做大。龍頭企業在糧食產業化經營中起著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的紐帶作用,是實施糧食產業化的核心。我們按照規模集團化,經營一體化和管理規范化的整合原則,指導有關縣市通過改組、改制和聯合,兼并、重組等措施,壯大龍頭企業規模,強化了龍頭企業的幅射帶動作用。到目前,全市糧食行業被省、市政府核定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占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24%。其中,省級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23家。糧食龍頭企業已經成為遍布全市糧油購銷加存的經營主體。
(三)提升企業素質,培植核心競爭力,把龍頭企業做強。夷陵區鴉鵲嶺糧油購銷公司利用中國放心糧油和湖北省名牌產品“綠秀牌”系列大米的品牌優勢,組建湖北綠秀糧油集團,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湖北省糧食企業20強之一,2007年實現糧油銷售收入5.4億元,利稅達到1200萬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我市西南山區,主要生產馬鈴薯和紅薯。2003年,宜昌五東薯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一條年產2000噸顆粒馬鈴薯全粉生產線,2007年投資1100多萬元擴建年產2000噸馬鈴薯雪花全粉生產線,形成年產4000噸馬鈴薯、紅薯全粉生產能力。其產品被專家稱為“軟黃金”,是高檔食品的優質原料,其產品2006年、2007年出口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打開了山區特色資源轉化增值的國際市場,過去沉睡深山、少有問津,只用來作豬飼料的雜糧身價倍增,為改善山區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產業化的新路。
(四)提升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把龍頭企業做實。提升龍頭企業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產品是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支撐。我市抓住省政府對糧油加工企業技改項目貸款貼息的機遇,對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加工設備實現了升級換代,產品質量得到保證。2003~2008年,省糧食局、財政廳審定我市20家糧油精深加工及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項目32個,貸款貼息項目資金計劃11100萬元,貼息補助金額650多萬元。技改后,各項目企業更新大米加工設備,配備大米色選、拋光、自動化真空包裝;小麥配粉、油脂精煉及自動化罐裝等設備800余臺套。目前,全市糧食行業共擁有“綠色食品”產品3個,“湖北名牌”產品4個,湖北省著名商標產品2個,“全國放心糧油”產品7個,“湖北省放心糧油”產品13個。“綠色”、“名牌”、“放心”等糧油產品為進入連鎖超市、占領消費市場打開了局面。
三、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匯合交集于現代糧食物流
為了使收購、轉化加工的糧油產品快捷高效益地進入流通,促進糧食產業化穩定持續發展,2004年市糧食局全面分析了我市地處長江流域東西結合部,南北交匯點的地理優勢,開始建設“湖北三峽糧食物流中心”項目,通過現代物流產業平臺,聚合糧食收購、銷售、儲運、加工等各個糧食經營要素。
2004年,宜昌市政府決定對城區沿江大道進行改造開發,市糧食局占地130余畝的直屬糧庫、油庫、糧油工業企業和最大糧油批發市場位于開發搬遷范圍內。市糧食局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高起點全面規劃,在新址建設糧食物流經濟園區——湖北三峽糧食物流中心。該項目征地250余畝,規劃建設糧食儲備庫、油脂儲備庫、糧油集散中轉碼頭、糧油交易批發市場和糧油加工5個專業功能子項目。
到2008年6月,已建設完成標準化的糧食倉容12000萬公斤;油庫油罐13個,容量2.5萬噸;專用碼頭中轉庫1棟,倉容3000萬公斤;糧油批發交易市場4.5萬平方米,2008年3月已投入使用。長江糧油專用碼頭正在建設中。到目前,湖北三峽糧食物流中心總投資15000萬元。從糧油批發交易市場的運營情況看,糧商云集,已有100多家客商爭搶門面攤位,踴躍進入市場交易和設立經營“窗口”。客商中,有來自本省的國有和私營糧食企業,也有省外的糧食經營商。湖北三峽糧食物流中心的建成,既整合了各類糧油資源,為糧食有序高效流通搭建了平臺,也促進了長江中上游糧食物流通道的形成,成為全國現代糧食物流的重要節點。
四、促農增收,保市穩定,取得農企雙贏好局
我們緊緊依靠優勢資源建設糧食產業,緊扣地域特色發展糧食經濟,為促進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保持糧食市場穩定和糧食企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努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在收購環節,由于嚴格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和提高市場價糧收購價格,以及收購數量增加,2005年至2007年,為農民增加糧食油料銷售收入1.2億元、1.8億元和2.2億元;2008年1~11月,為農民增加糧食油料銷售收入2.81億。糧食購銷經營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逐年增加。同時,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從2005年的56482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158802萬元,年均增長90.5%;利潤從2005年的-8.7萬元,到2006年實現利潤1290.5萬元,2007年實現利潤1836.5萬元。糧油購銷與糧油加工轉化的鏈接,以及與現代糧食物流的匯合交集,為糧食經濟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