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探討企業供應鏈風險控制之道
2009-12-29 23:3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融危機之后,供應鏈風險已成為影響高層決策的重要因素。
“很多跨國公司,甚至會考慮放棄像中國這樣的生產基地,而把一些基地放到東歐,或者是墨西哥,市場更近的地方,目的就是減少供應鏈的風險,加之氣候、恐怖問題等因素,使得供應鏈風險大增,以至于供應鏈的風險控制已經超過了成本、協同效應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日前在“2009全球采購與供應鏈論壇”上表示。
對此,部分供應企業高管認為,應設置專門的風險控制中心進行系統的風險管控,同時,應掌握信息化等供應鏈的關鍵技術,爭取專業供給鏈服務方面有所深入。
設置專門的風險控制中心
“當下,財務風險又成為企業決策層關注的新熱點。” 美國天合汽車集團全球采購總監肖長春提出,風險管理的內涵頗為豐富,首先是質量管理,公司是否保證生產制造相應的高質量產品。其次是管理本身,通常這里面會包含更多的內容,比如組織架構和高層管理人員是否能夠在中長期為客戶進行服務。還有財務風險以及業操守和業界法律法規等都需要被格外關注。此外,美國供應管理協會認證采購經理侯連合還提出要關注匯率風險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種種風險。
對此,深圳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國輝頗為認同。他表示,對于像怡亞通這樣一個致力于打造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整合供應鏈平臺的企業,有一個專門的風險控制中心。這個組織結構比較特別,風險控制中心主要是控制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包括大的經營風險等。
不過,在周國輝看來風險控制的核心就是選擇好的企業,“比如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要考慮我們的客戶是誰,就是像銀行一樣,選擇了一個大客戶、好客戶,風險相對較小,比如我們現在跟惠普合作,其作為全球世界500強企業,也是目前最大的IT企業之一,我們就會更相信他的承諾,風險自然就小。”
除了選擇好的企業以有效控制風險外,他還表示選擇流通的產品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做供應鏈最有威力的是有規模的流通產品,在供應鏈中會顯示優勢。礦泉水就是流通的產品,大家都可以喝,風險相對較小。而如果我供應的物品不是礦泉水而是治癌的藥,那么就不是流通的產品,而是是專業性產品,風險就很高。”
周國輝還介紹,怡亞通有在管控風險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十分詳盡的評估體系。具體的細分指標包括行業排名、銷售額、信用狀況等等。“公司會根據這套完整的評估體系進行打分,這一點和銀行等風險評估體系很相像,但是我們和銀行不一樣的地方是,銀行是靜態的,我們則是動態的,供應鏈本身就是動態的,我們會整個過程進行實時監控。”
信息化是供應鏈最關鍵的技術
供應鏈最關鍵的技術就是信息化。戴定認為:“供應鏈是講究控制力的,而控制力又是依賴于透明度的,透明度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化。所以,當你的信息化程度越細,越動態化,你的控制力就能夠越細,越動態化,這是一個共性規律。”
在這方面,怡亞通感受頗深。“通過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合作,對此有了更深的認識。”周國輝說。
據了解,今天世界上優秀的企業都非常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而對于非核心業務則盡可能實現外包。比如思科,其核心能力在于研發、創新與對終端大客戶的營銷,研發至銷售的整個中間段都可以交給供給鏈服務商來完成。 目前怡亞通的主要客戶絕大部分是世界500強企業,包括思科、通用、飛利浦、AMD、松下、NEC等等。
信息化對于中國最大的專業供給鏈服務提供商之一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通常意義上的能夠提高日常的效率。“大家都很清楚,每個企業都要做年度計劃,都要做每個季度的庫存狀況等,因為計劃跟實際永遠不可能一致,計劃做得再好的企業都不能保證達到實際運行結果與計劃完全一致,能做到80%準確已經是非常好。”
周國輝進一步指出,如果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不同時期的原材料庫存、成品庫存等信息實時提供給決策者已成迫切之需,這可以幫助企業的決策層隨時調整采購計劃,因為很多人采購東西都是總在一起,而不是每個季度,或者每個月,每周下次訂單。也就是說信息化管理到位的話,可以進行很好的彈性管理。
他介紹說,正在與其合作的惠普,其信息化管理已經延伸到終端。“從廠家出來到終端有多少庫存全程細化,這個信息化就要通過中間服務商搭建信息橋梁,此時信息流便顯得格外重要,并且通過信息化管理還可以隨時對生產計劃進行調整,通過這個調整,風險就不存在了,或者可以控制到非常好的狀況。”
供應鏈不專業則無法深入
“不同的供應鏈,有各自的特殊性,供應鏈不進入到專業領域的話就不算深入。”戴定一評價。
以怡亞通為例,在專業供給鏈服務方面,怡亞通一直可圈可點。1997年,成立不久的怡亞通開始幫助國內的IT企業代理采購、集貨和物流配送,隨后,怡亞通由“IT物流”逐步尋找到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專業供給鏈服務。
對此,周國輝坦承“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以IT行業為核心,為IT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大企業做全方位的供應鏈服務。”
而之所以能在這一領域獲得話語權,主要是怡亞通意識到了IT供應鏈的核心:“其一,對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高。其二,大幅波動的產品價格波動對效益產生很大影響,因此,企業規模越大,對庫存把控也越重視,而且對物流費用的把控不是最關心的。”
因此,周國輝指出,IT企業要做成功,要注意供應鏈的環節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庫存以及價格波動的風險。首先是質量必須要保證,不要出問題。二是庫存一定要是良性。“如果庫存不是良性,如果庫存還有很多,仍繼續生產,遇到價格下跌,可能一年的利潤全沒了。”
正是基于專業性經驗之上商業模式,使得怡亞通從IT行業逐步進入到醫療、通訊、化工甚至快消品等更多的傳統行業時,同樣顯示了不可小覷的擴展性。
目前,怡亞通的事業部已經達到50個,到2010年,怡亞通要建設200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都是依托于怡亞通大平臺的利潤中心。這使其進入到快速消費品行業時顯現了很大的優勢。
不過周國輝也面臨著挑戰。以快速消費品行業為例,其供應鏈遇到的最難的問題之一,便是沒有辦法判斷每個城市的銷量究竟是多少,而且有些工廠設置的產能過剩,有些則產能不足。“這是困擾現在很多快銷品企業的問題,調節得不好就可能會影響成本,影響效益,當下的焦點是整個市場與整個供應鏈的估計方面。”
戴定一評價說:“我們的供應鏈供應商,就是要抓住產業的特征,要想進入專業領域的話,一定要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僅僅知道作業層面的倉儲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