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江在全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9-12-25 9: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次會議,有很多省市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老總出席,并進行了交流,這種形式很好。希望下次會議多增加一些民營企業的代表,請他們講一講經驗和體會、意見與建議,也希望多安排一些時間讓大家進行討論,深入交流和溝通。
剛才黎明在會議總結講話中已經講得很全面,我最后再強調幾點:
一、要繼續發展生產資料流通的好形勢
今年我國經濟形勢企穩向好,全年GDP保八沒有問題,世界銀行預測增長8.4%。前三季度,GDP增長7.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3.4%;零售商業增長15.1%,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7%;進出口負增長20%。生產資料銷售增長9.7%,價格是負增長,但幅度收窄,銷售額今年要超過27萬億元。從物流總額來看,前三季度增長2%,扣除物價因素增長6.7%。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過去幾年物流總額的增長幅度一直高于GDP增長幅度。這說明經濟回升,投資的拉動起主導作用。我們投入的4萬億元、增加貸款的8萬多億元還沒有完全在實體經濟中發揮作用,啟暖回升的基礎還需穩固。我們要認清這一形勢,頭腦冷靜,繼續努力,保持生產資料流通平穩發展的態勢,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二、要探索建立生產資料流通體系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現代的流通體系尚需建設、完善,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也要進一步健全。朱镕基同志在任副總理的時候講過這樣的話:“如果流通體系建成了,市場經濟就完成了”。這說明流通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說明探索建立現代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任務很重。改革開放31年來,生產資料流通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體制改革、流通規模發展等方面來講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要建立一個統一開放、服務高效、競爭有序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要積極運用現代流通方式,例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這是生產資料流通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生產資料流通業態要創新。我國零售業的業態已經成型,如綜合商場、連鎖店、大賣場、專賣店、方便店等等,跟發達國家沒有多少區別。生產資料在計劃經濟時期是計劃分配,統購統銷的。改革開放后,生產資料銷售除了批發市場,還有連鎖、專賣店、大賣場等,但現貨批發市場國外沒有,是中國的一個創造。只要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有利于發展生產資料流通就是好的。只有通過業態創新才能發展。
再次,要搞大商業。從體制上要實現內貿和外貿一體化,搞大貿易;要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大市場;不只是抓生活資料流通,而且要抓好生產資料的流通,重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流通有機統一,搞活大流通。
最后,要培育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構建生產資料流通大格局。不同的企業類型,各有各的特點,不能采用一個模式。浙江物產是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一面旗幟,是發展比較好的國有企業,他們不斷改革探索,堅持發展主業,實現了從傳統流通向現代流通的發展,正向現代生產性服務企業轉型。天津物資集團、廣東物資集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些年發展得都很快,上海、安徽也發展得很好。去年天津物資集團銷售額達到800多億元,今年預計要上1000億元。他們的經驗很有借鑒意義。湖南一力和天津環渤海的發言很有啟發,民營流通企業是在不斷開拓創新中發展,充滿奮爭向上的活力。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企業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發展,促進生產資料流通的現代化。
三、現代物流是發展現代流通的核心
流通包含商流、物流。商流解決所有權的問題,資金流的問題隨之也就解決了;物流離不開信息化,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物流;“四流”合一,但現代物流是核心,是現代流通的中心環節。
流通企業單純搞傳統的一買一賣,吃價差是不行了,要把發展流通和發展物流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供應鏈。浙江物產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向上下游擴展,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所以效益非常好。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物產今年有望實現利潤14億元。天津物資集團也是這樣,通過“上伸下延”,建立了鋼鐵、礦產、化工、油品四條供應鏈,大大提高了創效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另外,批發市場也不能只是搞“批發”,在發展貿易同時,要下大力氣發展流通加工、物流配送,通過現代物流實現改造升級。
四、要努力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聯動發展
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現代化、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物流、現代流通必須為制造業、商業服務,要不然就沒有服務的基礎了。要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真正“融合”,不但制造業上下游物流業務要外包,其內部生產中的物流也要外包出去,通過物流業務外包營造企業利益共同體。我們參觀德國奔馳公司,看到其生產線上的物流都外包給了物流公司,甚至包括每個工位上的工具都是由物流公司負責即時送達。生產企業只有做到服務外包了,才能集中精力搞科研和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
有些人認為既然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和聯動,就主張生產企業搞產供銷一體化。我認為這種融合和聯動不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供銷一體化,不是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現在的融合和聯動,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是現代化、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要求。這種融合是按照分工而結成的利益共同體,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業效益。
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實際上是發展供應鏈,對產業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帶進產業鏈,同時把供應鏈也帶進來了。他們要本地化,就找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為他們服務,一些民營物流企業就這樣發展起來了。寶供就是一個例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外資企業在中國的迅速擴展,也促進了中國物流企業迅速成長。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聯動發展,以進一步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