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新引擎” 撐起浙江新明天
2009-12-24 10: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年前,浙江省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目光向外,率先發展外向型經濟,走上出口拉動經濟增長之路;
10年后,經受國際金融危機嚴峻考驗的浙江省,調結構、促發展、擴內需,各項經濟指標日趨向好,經濟運行理性而健康。
展望未來10年,正面臨著新一輪的經濟周期,靠什么支撐明天的增長,是浙江干部群眾2009年歲末求索的課題。
經過金融危機“洗禮”,浙江經濟千帆競發,再度起航。一個個閃耀著科學發展理性光輝的“新引擎”,正成為浙江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巨大動力。
新一輪經濟周期,浙江的“新引擎”在哪里
過去10年間,浙江經濟這艘巨輪一直處于高速航行的狀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浙江省曾創造了20%的經濟增速。而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9年一季度,浙江經濟在內外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增速跌到3.4%。
同中國經濟一樣,浙江經濟每隔四五年就會有一個調整期。從2007年經濟增長14.5%、2008年經濟增長10%,再到2009年,浙江經濟連續多年實現高增長之后,正在調整中迎來新一輪的周期。
研究人員注意到,浙江省意識到“爬陡坡”階段的到來,是發生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外部因素,浙江省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也應該到來了:盡管浙江的經濟結構調整在過去幾年間取得很大成效,可自身仍有一些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存在,需要一次大浪淘沙。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如今被許多浙江干部引用。他們認為經濟發展好比爬山,登上一定高度就過了一個坎,然后又面對另一個高度,要過更高的坎。科學發展之路,就是這樣一個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一座風景美麗卻又艱難曲折的高山。
上世紀90年代末,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內需的不足,浙江在全國率先找到了外需這部“發動機”,利用人民幣還處于低位時走上出口拉動增長之路,把“浙江制造”輸送到世界各地。經歷這一輪金融危機的“洗禮”,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又在哪里?
民企“脫胎換骨” 蓄勢“再度爆發”
幾天前,從我國最大的輕紡基地紹興傳來消息,產能曾居世界前列的民營企業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重組成功。東山再起的華聯三鑫更名為遠東石化有限公司,并在產權結構、企業治理、融資問題等諸多方面脫胎換骨。“今年底預計實現產值130億元。”遠東石化工程師王汝棟的語氣中充滿自信。
危機重創了企業,痛苦催生了理性與成熟。浴火重生中,一大批民企苦練內功,自我提升,積聚能量,蓄勢待發。
“民營企業過去靠扒火車、睡地板發展起來的草根韌勁,已不適應當今發展的需要了。如果民營經濟沒有新的嬗變,即便金融危機吹不到浙江省,許多素質性矛盾也遲早要暴露。”臺州市委書記陳鐵雄說。
作為新一輪民營經濟創新的“急先鋒”,臺州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金融創新,割斷民營企業間的互保鏈;推進產權結構創新,改變“一股獨大”的傳統產權結構;推動市場準入創新,打破一些行業的壟斷,鼓勵民營經濟進入;推動治理結構創新,更新企業“當家人”面孔。
在公元集團,創業初期管理層以本地人為主,現在董事會秘書是安徽人,財務總監是從青島招聘的。集團董事長原來兼總經理,現在則把總經理職位交給了年輕人。江鑫鍛造有限公司對舊模式進行“修正”,真正吸納外來股份。隨著放寬一些領域的準入,江鑫公司還涉足防爆材料的生產,成為浙江省最早進入該領域的民營企業之一。
“只有民富,才有國強!”半個月前,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鼓勵民營企業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為推動新一輪民營經濟大發展,浙江批準臺州和溫州為省級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以激勵這兩個在上一輪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能夠再次“引領”民營經濟實現新飛躍。全省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推動民營經濟在多個領域、多個層面創新,激發民營經濟這個大馬力引擎“再爆發”。
多個新“增長極”齊頭并進
如果說過去浙江省主要依靠出口拉動與民營經濟“兩駕馬車”的話,現在則有了更多的“增長極”。隨著各方面體制機制的“激活”,這些新的“增長極”出現齊頭并進的勢頭。
改革,依然是浙江這個經濟大省的大馬力引擎。早在半年前,浙江就開始了“擴權強縣”的改革,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將上級政府部分管理權限賦予縣級政府,明確“放權”對象從經濟強縣擴大到全部縣市。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陳廣勝說,權力下放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應對困難局面的能力,從而更直接、高效地為企業和百姓提供服務。
最近,浙江省啟動了全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對各設區市及義烏的改革試點主題逐一作了明確:杭州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寧波開展擴大對外開放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湖州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嘉興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鼓勵各地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快發展步伐。
海洋經濟蓄勢待發。隨著“海上浙江”戰略的提出,擁有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浙江省,正朝著海洋經濟強省的構想大步邁進。以寧波-舟山港為龍頭的沿海港口群,吸引著投資者選址、規劃、建設,衍生出保稅、倉儲、包裝等豐富的服務業態,水水中轉、水鐵中轉、無水港建設拓展了港口腹地。船舶修造業經歷了金融危機的一輪沖擊后,正在向大噸位、專業化、高附加值升級。
新能源產業“追風逐日”。浙江省政府已正式出臺關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力爭達350兆瓦,其中包括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浙江計劃建設數個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源(水源)能、生物質能(沼氣)等新能源基地。浙江省委提出,要拓展延伸新能源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物流戰略開始起步。一周前,浙江省與交通運輸部在北京簽署的會議紀要標志著,這個省將成為全國交通物流發展試驗的先行區。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表示,大物流是浙江應對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浙江將構建起覆蓋全省、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物流供應網,從而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
文化產業逆勢而上,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就占全省GDP比重3.2%。隨著建設文化大省的步伐加快,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投資,目前中南卡通、宋城集團等4萬余家民營文化企業投資230億元以上。杭州市正致力于打造集產、研、發為一體的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前不久在這里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實現簽約項目35個、簽約與成交金額65億元的碩果。
科技創新前景無限。被譽為浙江“硅谷”的青山湖科技城近日奠基,這一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的大平臺將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創新要素最活躍的研發基地之一,為浙江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如果說在過去30年間,土生土長的“專業市場+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昨日標志的話,那么,這個市場經濟大省擁有多個“新引擎”的明天,將更值得期待。
風正一帆懸。浙江經濟的新巨輪正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