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政策不收,地方信貸擴張惡化不止
2009-12-2 18: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今年“保八”的最大政治任務下,地方政府紛紛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大肆舉債爭投資、上項目,商業銀行也十分配合地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使勁“扔錢”。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各級政府融資平臺的銀行貸款余額近6萬億元,其中項目貸款余額近5萬億元,占全部融資平臺貸款的比例已經超過80%。而隨著地方融資平臺籌資“火力”的猛增,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急劇擴張,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由于地方政府融資方式并不豐富,因此其主要的融資渠道還是銀行貸款,地方債務的風險實際上也就高度集中于商業銀行。但是,4萬億刺激下的投資項目大多是“鐵公基”建設,這些項目不僅建設周期長,也并沒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不僅償還能力堪憂,而且還可能進一步“綁架”銀行貸款,使地方負債規模不斷積累放大,而這種局面的加劇很可能演變為中國金融系統壞賬的一枚“潛水炸彈”。
近日,財政部的一紙“特急”文件將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再次凸顯出來。據悉,這份下發到各地財政部門的文件要求,堅決制止正在發生的地方財政違規擔保向社會公眾集資的行為,嚴禁出現新的財政違規擔保向社會公眾集資的行為。財政部警告說,這些做法如任其發展,勢必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損害政府的聲譽和形象,甚至危及地方社會穩定。
在中國國情之下,政府出面警惕某些問題時,問題往往已經變得很嚴重了。財政部緊急文件無疑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差錢”的壓力下,拼命擠壓融資平臺找錢的亂象,也顯示地方政府融資擴張可能已經達到了極限。如果說此前是地方政府親自出馬,通過融資平臺利用土地做后盾找銀行借錢的話,那么現在已經開始演變為花樣百出的怪招了,畢竟地方財政擔保信托可是涉嫌非法集資的。這種“政信合作”模式,不僅僅是地方政府與銀行雙方之間的事情了,還涉及到廣大社會公眾。借的錢終歸是要還的,萬一出事,社會影響波及面將十分巨大。
當然,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財政收入遠遠不夠花,大量的項目開工又要弄錢“救火”。有地方官員就曾多次公開表示,動用財政資金給信托貸款作擔保“合理但不合法”。而監管層也并非不知道地方政府的這種做法,只是在保增長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一位地方監管部門的官員無奈坦言,“就地方銀監局來說,也還是要多少看地方政府的臉色。有些情況也不能全部上報。”
而如果深究這種局面的根源,矛頭顯然又要指向分稅制體制的大痼疾——地方財權與事權的高度不對稱。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后,基層財政就像走“鋼絲繩”,越走越險。坊間有這樣的順口溜來形容中國的財政狀況:“中央財政喜氣洋洋,省市財政勉勉強強,縣級財政拆東墻補西墻,鄉鎮財政哭爹叫娘。”因此,要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最終還是需要從財稅體制改革上做文章。
如果說以前地方財政還可以勉強維持各種投資項目建設的話,那么今年史無前例的刺激計劃,無疑將各級地方政府壓箱底的錢都給榨出來了,剩下的當然只能是“挖空心思”另尋門路了。其實許多地方政府也清楚自己根本沒有償還能力,但只管借,不管還,即使“這屆領導班子欠的賬,下屆政府也未必能夠還得清”都無所謂。況且一些地方政府欠賬不還又不是第一次,最后兜不起就由中央財政來背。
最終分析結論:
財政部的此次叫停顯然會讓地方政府“政信合作”打擦邊球的好日子大縮水,地方融資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日益突出,地方在刺激政策之下的融資擴張速度已到了極限!從獨立民間智庫的角度看,我們認為地方信貸擴張惡化的根源還是在刺激性的政策上,如果刺激政策不考慮開始退出甚至繼續加碼,地方信貸擴張的局面可能將變得更加不可收拾,這將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重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