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別東荊河大橋
2009-12-17 11: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月16日,國道318線,時鐘正指向下午3點,空無一人的東荊河大橋正在等待。
一聲巨響,主橋瞬間坍塌,墜入河中,團團粉塵翻騰著,大橋消失在四散開來的土黃色里。“啊!”圍觀人群的驚嘆不約而同,隨即便是掌聲和歡呼,現場負責爆破技術指導的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房澤法笑了:“從執行效果看,這次爆破取得成功!”
提前退休的老橋
作為國道318線上的一座特大橋,從建成通車到現在,東荊河大橋才剛滿39歲——按照國際慣例,一座土木工程結構的特大橋,使用年限不應低于50年。為何要提前終結它的“生命”?
該橋在建設時所采用的“梁體翻身脫模預制法”,以及為縮短混凝土的凝固時間,在混凝土中摻配氯化鈉等工藝,給橋梁留下了隱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暴露:一方面讓橋體隨時間的變化產生了裂縫,另一方面是使橋體的骨架“鋼筋”發生了銹蝕。
這不能責怪建橋者——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和今天不可相提并論,更重要的是,通過東荊河大橋的車輛,初期以拖拉機為主,客運車輛屈指可數,如今,該橋日均車流量早已突破1萬輛。
歲月侵蝕與交通量劇增的雙重重壓,使得橋面和梁柱體結構上頻繁出現病害。大橋主橋T構箱梁混凝土局部出現空洞、破損和露筋,在7跨范圍內,每跨箱梁外側面、底面均存在大量水泥破損和露筋現象,局部缺陷面積嚴重的達到6.5平方米。同時,每跨T構單臂均出現裂縫,最長裂縫達到2.5米,最大寬度0.3米。
鑒于大橋病害日趨擴大、蔓延,潛江市公路局不斷提高警戒級別,在向社會發布危橋信息的同時,采取限載、限速、限距等一系列強制性保護措施,落實專班專人對其實行24小時監控值守。另一方面,加強對大橋的監測頻率,在匯總各項監測數據后,及時向上級公路主管部門報告大橋的狀態。
終于,2007年8月,由于298.8米的主橋存在較多結構性開裂病變,東荊河大橋被交通部列為全國18座特大危橋之一。
經過橋梁專家反復研究論證,最終敲定的施工方案采取主橋拆除重建、引橋加固改造的辦法,新建橋體將摒棄原有結構,采用成熟可靠的墩柱結構加簡支預應力T形梁,并增加一跨,原來的主橋7孔不等長布局改為8孔等距布局,徹底根除老橋隱患。同時,對大橋兩端的引橋橋體采用新型梁柱體加固技術,確保橋梁整體耐用性。延長至320米的主橋,橋面寬度也將擴至9米。
炸掉2500臺冰箱
今年5月4日,東荊河大橋就被完全封閉,實行為期1年的加固改造。潛江公路部門發布公告,建議途經車輛繞行廣澤公路至安遠大道一線,同時為了保證周磯、浩口、張金、后湖等鎮區40余萬群眾的出行,在距離大橋下游約300米處建起了一座便民橋,方便兩岸居民的步行和騎車通行。
為加快工程進度,施工方對該橋主橋采用控制爆破技術實施整體拆除,爆破從中間往兩端延伸,逐跨原地整體坍塌——這是潛江市首次采用控制爆破技術拆除大型建筑物,在湖北省公路行業也屬罕見。當地政府進行了周密的準備,施工人員在主橋上鉆孔,設置了563個炸點,共安放了350公斤炸藥,爆破橋體總方量為3800立方米,相當于瞬間毀掉2500臺家用雙門電冰箱。
潛江市交通和公安部門攜手組建聯合安全警戒小組,10月16日下午1點,205人已各就各位:現場共設立了8個警戒點,他們以爆破點為圓心,在半徑為450米的爆破范圍實行警戒,將所有閑雜人員及車輛疏散到安全地帶。同時,為防止爆破對周圍電力和電信設施造成影響,爆破臨時指揮部邀請相關部門,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場支援,以便及時維修,市急救中心也派出救護車及醫護人員,隨時待命。
爆破成功實施后,施工方采取機械和人工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對垮塌橋體繼續進行破碎解體,墜入江中的爆破廢棄物和破碎物被及時清理出河道,保證東荊河主河道泄洪和通航需求。這些工程廢料一部分用來修筑河中主跨之間的臨時施工便道和施工圍堰,另一部分將用于為大橋周邊居民修建生產生活的通道。
從11月20日開始,新主橋的樁基施工啟動,截至11月底,該橋主橋部分已完成8根(總共需澆鑄樁基19根),完成工程形象進度的42%,引橋部分完成梁底粘鋼加固及防風化處理26跨,更換支座48個,完成工程形象進度的90%。
按照計劃,2 010年春節過后開始架梁,2010年6月恢復通車。屆時,經過改造加固后的東荊河大橋將重新屹立在人們面前,串起江漢平原的交通運輸大動脈。
曾經的光輝歲月
“西面、南面鄉鎮的學子,哪一個沒有背著書包,乘坐客車過江去城關求學的經歷?只不過,這座承載記憶的大橋不在了,我們才忽然發現,原來它曾經承載過那么多幸福的回憶。”一位見證東荊河大橋主橋爆破過程的潛江人,當晚在博客里寫下這樣的文字。“站在依舊雄偉的大橋底下,巨大的橋梁梁柱體結構依舊巍峨雄壯,仿佛還能聽到當初建橋時人山人海間鼎沸的號子聲、體味出當時人定勝天的那股豪情。”當地媒體也用煽情的文字來表達人們對40年前那段歷史的敬意。
為了“深挖洞、廣積糧”和備戰備荒的需要,漢宜公路成了“三線建設”的重要運輸生命線,東荊河大橋則成了這條生命線上的樞紐。而為了早日打通這條生命線,讓東荊河天塹變通途,在當時的荊州軍分區統一指揮下,1969年8月,由工農兵組成的建橋大軍,開始風餐露宿,僅僅用了10個月時間的日夜奮戰,1970年5月大橋建成通車。
1104.64米的長度,讓東荊河大橋成為當時湖北省最長的公路橋,全橋共43跨,其中橫跨東荊河的7跨主橋,采用了T形鋼構加掛梁結構,既可以滿足橋上運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滿足當時繁忙的東荊河航道過船凈空要求,而主橋兩端的引橋,則采用相對簡單的“工”字梁加微彎板結構。該橋建成通車后,立刻成為武漢西行至荊州和宜昌,乃至經四川進入西藏重要運輸生命線上的咽喉。
“3、2、1,起爆!”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大橋,從此踏上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