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能否應對中國—東盟農產品零關稅進口沖擊
2009-12-14 12: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0年1月1日起,中國從東盟十國進口的五百九十三種農產品全部實施零關稅。上述農產品均是熱帶產品,對熱帶農業省份海南形成的競爭壓力不言自明。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一年,發展為中國最重要的熱帶農業基地,形成天然橡膠、雜交稻制種、熱帶水果、反季節蔬菜以及畜牧、水產等優勢產業,去年全省有五百萬噸農產品出島和出口,行銷全國和四十多個國家。
海南承受了第一波沖擊。2004年始,中國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從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尼等六國進口的五百九十三種農產品至2006年關稅降低為零。
據商務部統計,當年中國與東盟蔬菜和水果貿易總額分別達六點六億和四點六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十三和百分之二十八。從東盟十國進口的香焦、菠蘿、龍眼等水果和檳榔、腰果等熱帶作物都是海南的優勢產品,零關稅加大了東盟這些商品的競爭優勢,擠占海南產品在國內的高端市場。
2006年及2007年全國進口的三大水果香焦、芒果和菠蘿較2003年有增長,但海南的出島量也持續增加。
海南省發展戰略研究所夏魯平所長認為,海南經受住東盟零關稅農產品的沖擊,甚至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原因有三:一是零關稅使東盟農產品降低一成成本,但增值稅保留,競爭力提升有限。海南十多年精心開拓國內市場,依托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信息和銷售網絡健全,運輸手段便捷多樣,產品具有知名度和優勢地位;二是海南熱帶高效農業既有農墾系統的集約化經營,還有大量工商企業介入,管理水平和規模程度提高;引進臺灣優質農作物品種,競爭力提升;三是海南生態環境良好,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約是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十五分之一。
明年,海南將面臨東盟十國的競爭,經受第二波沖擊。
二十天后,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進口的農產品也將實施零關稅。夏魯平認為,新增四國的土地和勞動力雖更便宜,但其蔬菜水果的生產水平相較前六國有較大差距,零關稅對海南的沖擊不會超逾過往。
但是,海南與東盟國家在資源條件、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相似和趨同,熱帶農產品的競爭呈現加劇趨勢。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劉海清主任認為,海南熱帶農產品存在品種繁多,名牌不多,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加工增值程度低、產品質量標準不高等弊端。而東盟熱帶農業正經歷由粗放型到勞動集約型及資本、技術集約型的過渡,與之伴隨的是農產品產量徘徊不前,價格穩中有升,需求量不斷擴大。
未來,海南能否通過變競爭為合作,整合海南和東盟十國的資源與市場,變危為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劉海清建議,海南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開展熱帶農業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雙方可興辦合資合作企業,通過連片開發,以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和集約化方式帶動熱帶農業資源開發;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熱帶農業,生態農業等,帶動多行業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一條龍生產體系。
夏魯平提議,海南可實施“四靠四拓”的新戰略:分別依靠海南島和東盟的熱帶資源,開拓大陸市場以及中亞、北亞市場;依靠大陸豐富的溫帶資源,開拓東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