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映射國際競爭力 信息化成為殺手锏
2009-1-19 18: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1世紀的今天,企業全球化的高速發展改變著傳統市場的競爭法則。在弱肉強食、劣者出局的嚴酷競爭中,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全球商業競爭的核心內容。如何在動態穩定的供應鏈中樹立競爭優勢,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強化自身地位已經成為我國企業亟需解決的難題。為此,CIOAge.com記者徐蕊獨家專訪了博科資訊資深專家王頤中,和他一起共同探討物流供應鏈的話題。
物流信息化應用現狀和難點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借助不斷更新的信息化技術,有利于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從而幫助企業過冬。那么我國企業對物流供應鏈信息化管理重視程度怎樣呢?
王頤中對CIOAge.com記者徐蕊講到:“我國物流服務分為兩類,一類是物流企業,即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這類企業中絕大部分都已經建立了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另一類是企業物流,即企業獨立自身物流業務后形成的公司,他們為企業和整個市場服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博科資訊資深專家王頤中)
他說,從現代物流概念的引進到應用不過十年時間,國務院在2001年3月16日曾發表《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書,通知書將物流信息化建設分為低端、中端和高端三個層次。
處在低端的主要是那些業務水平較低、在局部小區域范圍內發展的傳統物流企業。由于他們的業務局限在簡單的倉管和運輸,物流服務利潤較低,加之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和客戶對信息系統的需求不是很高,所以信息化建設步伐較緩。
中國進入WTO后,很多大型企業面臨國際化的競爭,這實際也是企業供應鏈的競爭。這些企業對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和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相關,如何架設全球供應鏈體系已成關鍵問題,所以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層次相對較高。另外,企業物流分為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分銷物流和回收物流。由于企業業務范圍分布廣,他們通常會鋪設一個龐大的全球物流網,利用信息系統掌控網絡里邊各個節點以及各個節點和客戶之間的聯系。例如P&G,海爾電器等知名企業的業務范圍面向全世界,所以他們信息化應用程度很高,通過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整個供應鏈的控制。
王頤中認為企業在建設整個供應鏈體系的過程中,倉庫節點的建立是關鍵環節,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貨物送達到客戶手里關鍵在于倉庫的布局。合理分布倉庫和運用最佳運輸手段可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這也是分銷物流信息化建設中最大的難題。目前國際先進的方法是依靠DSS(決策支持系統)來實現,系統根據客戶的分布,通過處理大量的數據進行需求分析,計算倉庫布局情況。但中國在這方面最為缺乏。
市場的需求和庫存是否匹配是分銷環節中的另外一個要素。如果供大于求,就會造成浪費,進而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導致物流成本大大提高。所以在分銷物流體系建設中,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合理控制庫存滿足市場需求,是企業物流的必修課。
物流信息化水平折射國家信息化水平
物流是社會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國家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是否發達建立在幾個基礎上,比如道路、鐵路、水運、輪船碼頭、空港、郵政布局、供電體系和通訊網絡這些基礎設施的配備。只有在這些基礎設施完善的情況下,建立信息系統才能夠體現價值。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這和國家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是分不開的。當基礎設施完善后,在供應鏈里的企業才會對建立物流信息系統有需求。不論是上游還是下游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發展方向: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下,讓整個供應鏈里邊物流成本最小,這是供應鏈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行業需要打通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企業后共同對一個產品的物流設計提出想法,最后整合為六個“R”,即物流信息化的目標是要協助物流企業實現將客戶所需的正確的產品(Right Product)能夠在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按照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質量(Right Quality)和正確的狀態(Right Status)送到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所以王頤中認為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力量,這不僅得益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也得益于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物流業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如果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就不可能實現我國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信息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水平重要標志。
國產管理軟件突圍物流市場
現代商業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企業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那么對于國產企業管理軟件廠商來說如何在暗流涌動的國際化競爭中穩住腳跟并圖謀發展呢?軟件產品尤為重要。
王頤中認為中國的供應鏈管理軟件還不成熟,和國外管理軟件相比有較大差距。他解釋說國外企業存在于自由經濟體制下,競爭力很強,這就要求企業管理必須走向標準化。國際軟件公司正式遵循著多年來企業摸索出的標準管理模式設計出了自己的產品,使系統可以在標準化的管理中運行。而國內的企業尚未摸清本土化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軟件的設計理念層出不窮,還沒有代表性的產品產生。
除了實現標準化外,王頤中告訴CIOAge.com記者我國供應鏈管理軟件還需要實現一體化、精細化、量化、智能化和優化。一體化意指將物流管理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實現高科技管理;精細化貫穿在物流領域中的諸多環節,從訂單到計費等細節都能反映出軟件廠商的功底;量化是把各項業務制定為指標后進行KPI考核,這樣能清晰的反映企業各項指標和標準指標的差異;智能化意味著系統具備自動判別能力,幫助操作者選擇最佳物流業務運作;優化即實現企業總體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他認為中國的供應鏈管理軟件只有達到了這六“化”,才能戰勝國外的管理軟件,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這需要漫長的進程。同時物流企業也需要提高對信息系統的認識,這樣才能和供應鏈管理軟件廠商共同發展。
企業進行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的六條訣竅
物流企業應該如何進行信息化建設呢?王頤中與CIOAge.com讀者分享了一些他的經驗。他認為物流企業作為服務性行業需要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企業在選擇軟件方面首先要考慮到客戶的需要,即選擇一個能夠代表第三方物流的通用型管理軟件,這對軟件的質量提出了挑戰,它的柔性要強并且要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此外,王頤中還總結了物流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六條建議:
首先,企業需要明確建立信息系統的目的。作為物流企業來說,通常是客戶的需求引導了企業信息化建設,這樣才能在市場緊縮的條件下,贏得更多客戶的信賴;而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是自主性行為,他們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供應鏈管理和服務,增加市場占有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其次,企業在建立信息系統之前需要在業務流程上進行改進。經過相關咨詢,企業可以通過BPR項目對業務進行梳理和再造。他解釋說傳統手工方式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在流程上截然不同,后者需要各部門各崗位協同工作,實現信息資源流程化、數據化的共享,這是整個公司的集體行動,不能只靠信息部門來完成。
第三是完成BPR項目后,在正式建立信息系統之前,企業需要對員工進行大量培訓。企業中大部分員工普遍存在誤區,認為信息系統是萬能的,它能直接帶來利潤,其實不然。信息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它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漸漸產生效益,但系統是不能直接產生利潤的。王頤中說:“有些企業老板甚至認為只要信息系統一上,利潤就會上去,這是大錯特錯的。”
接下來是在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企業需要以領導為核心開展項目。他強調凡是信息化項目由CEO親自指導,甲方乙方簽訂合同,項目管理按照規范嚴格進行的企業,在雙方協同互助和領導重視的情況下,信息化項目就能順利完成。
當信息系統建立完成后,企業的信息管理部門和軟件廠商需要在雙方協同下完成對系統的后期維護工作。
最后,企業和軟件廠商需要共同對信息系統進行后期拓展。根據企業戰略的變化,不斷的完善和改善系統,才能讓它滿足企業在3-5年內的需求。(文/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