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兩大機遇
2009-1-17 23: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溫總理在《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快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近年來,湖北省大力實施開放先導戰略,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的重中之重。在我國積極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形勢下,湖北處于中部地區的關鍵地帶,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面臨新的機遇。
一、產業轉移的客觀趨勢為湖北提供了重大機遇
產業轉移是一波一波進行,由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由新興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開始逐步擴展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遞次轉移。二戰以來,國際上發生三輪大的產業轉移:第一輪是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聯邦德國等地區轉移,自己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產業。第二輪是60、70年代,日本、聯邦德國向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轉移輕工、紡織和機電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自身開始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第三輪是80年代以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世界加工制造業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三輪國際產業轉移,全球產業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主要生產要素實現優化組合,生產鏈條上下游緊密聯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市場進一步融合。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致承接了三次產業轉移。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國際上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我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快了輕紡產業升級換代步伐。第二次是90年代,我國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遇,極大地促進了機電產業發展和出口。第三次是世紀之交,我國抓住加入WTO帶來的新機遇,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生產制造環節大規模向我國轉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等地區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產業基礎。
在產業轉移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轉移的發展中國家非常集中。比如,2000年,前5個最大的接受國吸收了轉移生產能力的78%。與全球情況類似,我國這三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截止到2007年,東部沿海省市累計利用外資6600多億美元,占全國利用外資的84%。東部沿海省市總面積10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7%,與埃及的國土面積相近。我國作為一個利用外資的大國,一個對外貿易大國,實際上,對外經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東部沿海資本相對飽和,土地、勞動力、能源等供給趨緊,企業商務成本升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經濟轉型和產業向外轉移已經刻不容緩。
從產業轉移的規律看,一波產業轉移的浪潮前后可持續10到15年的時間。盡管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嚴峻,國際產業還將繼續向我國轉移,東部沿海產業從2005年已經開始向外轉移,有的轉移到內陸地區,有的就可能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照此推測,這波轉移會持續到2015年,大規模轉移應該在2010年前后。可以說,中西部承接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并且最關鍵的就是這三四年時間。如果在承接這波轉移中落后了,在后面的承接產業轉移中將處于不利的局面。
二、今后幾年世界經濟走勢和我國擴大內需的方針為湖北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很好機遇
今年世界經濟風云突變。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了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正在滑向全面衰退。IMF最新經濟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2%,發達經濟體下降0.3%,這將是二戰以來的首次收縮。過去10年,美國啟動一個又一個經濟引擎,新經濟泡沫、汽車泡沫、房地產泡沫也一個個先后破滅,超前消費、借貸消費模式受到打擊,現在汽車業陷入困境,股市回到了8年前的水平,房屋價格跌至5年前的水平。歐洲的經濟周期一般落后美國半年到一年左右,沒有美國經濟帶動,歐洲經濟也將很困難。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1929年股市暴跌,1932年經濟滑入谷底,1933年最終崩潰,直到1937年,美國經濟總產量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眼前這場危機與大蕭條情況不完全一樣,但在沒有出現新的增長點情況下,經濟走出衰退需要更長的時間。一般認為,最樂觀的估計是西方將進入兩年左右的經濟衰退,而悲觀的估計是這場危機將持續五到十年。
事實還不僅如此。從更長的一個時期看,世界經濟周期進入了由繁榮轉向衰退的趨勢。世界經濟增長波動,大的周期約為40到50年,主要決定于產業革命或重大技術創新的情況。從上世紀90年代初,發端于美國電腦、電信和因特網等信息技術革命,形成了新經濟潮流。近20年來,IT技術逐漸成熟,并向傳統經濟領域滲透,世界經濟經歷了以IT為時代特征的繁榮期。此后,發達國家沒有其他新的大的技術突破,難以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這場經濟危機似乎昭示著全球經濟繁榮階段即將結束,有可能進入周期的下降階段。也就是說,今后20年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低增長、衰退比較頻繁的階段。
我國也深受金融危機嚴重影響,金融、出口、就業都面臨巨大沖擊。因此,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溫總理指出,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減緩、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經濟下滑尤為重要。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這是我國的優勢,也是抵御外部沖擊的重要基礎。這為我國經濟今后幾年甚至幾十年發展指明了方針。擴大內需將改變我們過于依賴外部市場,對國內市場重視不夠的傾向,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重大契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格局會發生新的變化,中西部應該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點。沿海地區經濟外向度比較高,對國外市場依賴大,2007年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市是上海179%、廣東157%、江蘇104%;而中部六省外貿依存度不足15%,安徽為16.5%,湖北12.3%,湖南8.1%,外部危機首當其沖傷害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其經濟增長已經明顯慢于中西部地區。從經濟規模和內需的各項指標來看,中部與東部的差距也明顯小于在對外經濟方面的差距。單就湖北省來說,2007年人口排全國各省市的第9位,GDP規模排第1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第7位(今年居第6位),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排第11位,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現有企業個數排第9位,而對外貿易額排第13位。今后,中部地區可以憑借內需強勁的優勢,經濟增長可以超過沿海地區,逐步縮小與東部的差距。
產業轉移的兩大推動力是,成本驅動型和市場驅動型。目前我國承接產業轉移中成本驅動型轉移正在弱化,市場驅動型逐漸加強。在其他國家經濟萎縮的情況下,我國經濟能夠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國際資本仍看好我國,我國可以更好更多地接納國際產業轉移。湖北地處中華腹地,九省通衢,是中部的經濟中心和市場中心,可以輻射廣大的中部市場和內陸市場,F在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也是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的一大亮點。湖北不僅能承接沿海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而且更有利于發展面向內需,面向國內大市場的產業,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驅動型產業轉移。
三、統籌協調,搶占先機,更好更多地承接產業轉移
一是東部沿海地區對產業轉移和空心化的擔憂。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東部沿海省市擔心大量產業轉走,替代產業跟不上,影響當地的經濟、就業、稅收等。最近,媒體關于廣東、福建產業空心化議論明顯增加。廣東、江蘇都出臺政策,鼓勵本省發達地區產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而不是向省外轉移。美國、日本、韓國和臺灣都曾因產業外遷發生過所謂產業空心化,而結果是,他們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轉移低附加值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留下了發展空間。這不是空心化,而是產業的核心化、高級化。
東部沿海地區已經走過初級工業化階段,開始邁入重化工業階段,要想保持經濟上的比較優勢,必須不斷對既有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進行優化升級。當前,沿海地區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慢于四小龍處于相同階段時的增長,廣東省第三產業比重不升反降,沿海承接服務外包也明顯落后于印度、愛爾蘭等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對資源能源依賴較強的上游產業急需向外轉移,實行“騰籠換鳥”工程,才能為承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為現代服務業提供發展空間。
在我國現今擴大開放和產業轉移中,有的部門獲益,有的部門受損,有的地區獲益,有的地區受損,有一個利益協調補償的問題,這也是個普遍問題。連云港市招商引資承諾,對上海園區推薦的項目,可將5至10年內部分地方財政增收額讓給對方園區。中部省份招商引資,需要與東部省市進行有效的省際協調合作,照顧雙方的利益,尋求長遠互助發展,力爭實現雙贏。
二是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與沿海地區當初承接產業轉移具有不同的涵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招商引資政策逐步完善,對外資的各種優惠政策走向規范;國內相關要素成本不斷提升,勞動力工資上漲,石油、鋼材等重要原材料價格居高,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土地使用面臨更多制約。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規模巨大,人民幣大幅升值,面臨的貿易摩擦加劇,繼續搶占更多國際市場的困難很大。這些現實的約束主要是由東部沿海開放發函造成的,但同時也加在了中西部身上。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對中西部也帶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中西部現在承接產業轉移與20年前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相比,大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困難更多,拼成本、拼資源、拼環境來追求增長已無可能。
同時,中部各省市發展基礎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相互之間各有所長,競爭激烈。一些地區招商引資頻出新招,在優惠政策方面互相比拼。湖南、江西毗鄰廣東、江蘇、浙江,到港口的物流成本低。湖南積極引進大項目,著力發展園區經濟。江西重點建設產業承接走廊,促進與沿海的無縫對接。存在競爭,激發了各地的緊迫感,也確實增加了湖北承接產業轉移的難度。
湖北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已經開展很多工作,總結出很多經驗,比如派出招商小分隊,搭建招商平臺,對接產業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龍頭企業招商,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氛圍;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有的已經見成效。今后工作重點建議:
。ㄒ唬┐罱ǜ咝У某薪赢a業轉移平臺。湖北作為中部地區省份,要解決發展不夠、開放不夠的問題,關鍵還是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要充分發揮已構建招商平臺的作用,對與港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在韓、新加坡的經貿招商活動,要力爭多引進大項目、大公司,特別是要在項目的落實和后期的跟蹤上下功夫。要充分發揮各級開發區、工業園區的承接載體作用。湖北有國家級、省級開發區15個,市縣開發區90多個,建成了深圳工業園、臺資工業園等多個園區,要明確各自產業定位,統籌協調,一些項目不適宜在國家級開發區落戶,可推薦到其他開發區,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用地緊張,可以與市縣開發區協商共建,龍頭與配套優勢互補。
(二)應該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本地農業、工業、資源、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優勢,制定當地產業長遠發展規劃,選擇適合本地區特點的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進行招商,進行招商引資、招商選資。通過吸納外部的資金、管理方法、經營理念、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形成本地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和新機制。既要實現眼前的發展,也要為長久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打下基礎。
。ㄈ┲Τ薪痈咝录夹g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目前向中西部產業轉移是全方位的,高新技術產業轉移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汽車、化工投資已經向中西部集中,集成電路、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產品以及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基地逐步向中西部轉移趨勢顯現。應該早作籌劃,既要大力吸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投資,同時也要大力吸引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投資,吸引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創新性突出、成長性強、易于產業化的科技項目。湖北省具有科技人才優勢,在汽車、光電子、鋼材、石化等領域,物流、金融、旅游、服務外包等方面有很強實力,可以進一步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ㄋ模┐罅Ω纳粕藤Q流通環境,承接立足本地市場的產業梯度轉移。沿海一些企業瞄準了日益增長的中西部需求,希望把生產能力轉移到當地,靠近市場,靠近消費者。這就要求既為他們開放投資領域,也要更好地開放市場,拓展市場,對擴大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為投資企業提供配套的物流和商貿條件。湖北有區位優勢和物流基礎,也有商貿歷史傳統。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和沿江通道建設,方便交通運輸;加快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發展,發展儲運、配送等現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商貿流通網絡,加快建設綜合性市場和專業性市場,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執法,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軟環境具有硬實力,不僅是圍繞投資項目本身服好務,還要為其發展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