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時間內市場節奏將隨政策鼓點律動
2009-1-17 22: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凡是看過有關18世紀歐洲及北美戰爭電影的人,想來都會發現兩軍交戰時,雙方各排成由小的線形橫隊組成的直線隊形,隨部隊中配備鼓手擊出的軍樂變化所表達的不同戰斗命令而作戰,或沖鋒或撤退,紳士風度被發揚到了極致。而這一場景在我們證券市場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時常上演,每每大盤的重要轉折和熱點的風起云涌都和國家相關政策息息相關。
促經濟政策出招 保增長熱點緊隨
以本周市場為例,有關媒體周一報道,銀監會印發《關于調整部分信貸監管政策促進經濟穩健發展的通知》,明確鼓勵實施貸款重組,對部分符合條件的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而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企業予以信貸支持,同時支持商業銀行開展并購貸款業務。當日,兩市2/3的個股紛紛上揚,有色金屬特別是黃金股還牢牢地占據榜首位置,具有重組題材的個股也躍躍欲試,尤其是以外高橋(12.29,-0.78,-5.97%,吧)為代表的上海本地股更是形成持續漲停的強攻之勢;
再如,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鋼鐵、汽車先行一步的信息周二見諸報端,這對傳統的孿生兄弟便聞聲而動,鋼鐵板塊還成為少有的逆勢飄紅一族,汽車板塊也毫不遜色,是日漲幅居前的個股中有大量的汽車行業個股,而且它們在全周的總體表現也更加強勁一些;
還有,首批重要數據出爐,保增長初見成效。央行和海關總署周二率先發布12月份運行數據,其中顯示,貨幣供應和信貸出現全面回暖。受此鼓舞,大盤略低開后便形成極其明顯的單邊勁升之勢,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對市場影響巨大的金融板塊,浦發銀行(15.62,0.51,3.38%,吧)、興業銀行(17.93,0.85,4.98%,吧)、深發展和中國人壽(19.86,0.73,3.82%,吧)、中國平安(29.51,0.04,0.14%,吧)等漲幅均超過5%,有色金屬、券商概念股等也相當強勢,萬馬奔騰的景象著實壯觀!
緊接著,剛完成大股東軍工業務整體上市的中兵光電(24.11,1.82,8.17%,吧)打響了上市公司2008年報第一槍,該股在高增長、高轉增的激勵下形成了巨量狂飆態勢,重組大旗由此也在平淡的市場中再一次高高飄揚;
最后,在央行、國資委、保監會和證監會都緊急出臺了一系列維穩的措施并體現高層決心的同時,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周五表示,一直在增持中國工商銀行(3.56,0.07,2.01%,吧)、中國銀行(3.00,0.05,1.69%,吧)和中國建設銀的股份,同時密切關注H股市場上這些銀行的售賣行為,這無疑也是金融板塊再次崛起的一個因素。運輸物流也隨油價下調大幅上揚,東方航空(5.20,0.47,9.94%,吧)、大眾公用(7.59,0.69,10.00%,吧)、大眾交通(6.92,0.60,9.49%,吧)、中海發展(9.81,0.77,8.52%,吧)還向日內極限價位發起了猛烈沖擊,汽車及其相關個股如一汽富維、石油濟柴等紛紛躋身漲停行列之中。
從近日表現看,政策市的意味似乎顯得非常濃重,但歸根結底,近期一系列政策無一不是“保增長,促發展”的,作為晴雨表的股市勢必會對此做出積極的反應,而且大大提前于行業本身。
行情沉浮政策主導 股票漲跌理念為先
回顧歷史,大家不難發現,中國股市的確是一個政策市,特別是在18年暴漲暴跌歷史里面,這一點就更加明顯。
早在1990年12月19日,即上交所正式開業之際,掛牌股票僅8只股票,時稱“老八股”。1992年以前的股市投資者真正理解證券市場的并不多,大多數認為炒股就是賺錢,并無任何風險意識,也沒有理性可言。5月18日到5月22日短短一周,上證股指狂飆795點,漲幅高達146.16%,這也是空前絕后的最大“井噴”,其原因何在?謎底在5月21日揭開,即上海市場開始不設漲跌幅限制,市場還一度出現過萬元的個股如豫園商城等。面對匪夷所思的暴漲,上交所也慌了手腳,態度急轉直下,開始潑冷水,不僅公布了4大措施,而且新股突然的呈幾何級數發行,一級市場短時間內吸走了數十億資金,拋壓由此大大增加,并引發了中國股市的第一次崩盤。
1994年7月底,“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出臺,這在市場中也被稱作“八一宣言”。滬指從325.89點沖高至1052.94點,七周內最大漲幅223.10%,深市也由944.02點大漲229.10%,最高點為2162.75點。
1995年,指數又玩了一把過山車:先是1995年5月18日證監會下發緊急通知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但僅過兩天,國務院證券委宣布當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在二季度下達,兩市大盤的“5.18”井噴因此便成了三日游,市場還出現了罕見的單日孤島反轉。
1997年上半年的牛市末期行情也有類似之處,央行從1996年開始不斷降息,被證券市場視為連續利好,年底即12月16日還出現了帶有“暴漲必有暴跌”的“特評文章”,但股市卻先遭打壓后被安撫,市場也再次回升。“什么時候買長虹、發展都是對的”,這句口號就是這段時間提出的。面對難以控制的股市熱漲,管理層也開始轉變態度并連發十幾道“金牌”,1997年5月1日證監會公布50億新股額度,5月12日印花稅從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股指至此又一次見頂回落。
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的兩年時間里,證券市場萎靡不振,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漸失。中國證監會召集全國券商討論國務院發展證券市場的意見,相繼推出了“改革股票發行體制、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保險資金入市”等多項利好。股市由此出現了著名的“5·19”井噴行情:5月19日早上一開盤,東方明珠、廣電股份等突然狂飆,越來越多的股票也加入漲停之列。更加令人欣喜若狂的是,監管層這次沒有“吹冷風”,而且國務院在6月1日宣布降低B股印花稅,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14日證監會官員公開宣稱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次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對此予以重申。“5.19”行情雖然也在七周內見頂,但空前的大牛市卻在2000年伴隨著三類企業獲準入市的政策再次拉開了帷幕。期間,2000年初億安科技(此前的深錦興,如今的ST寶利來)還成為首只拆分后的百元大票(最高為126.31元)。
網絡神話破滅后一年多即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辦法出臺并于7月26日在新股發行中實施,股指稍作掙扎便出現狂瀉,深證成指在這一波大牛市中的高點卻距前一個峰值仍有千點之遙。2002年6月24日叫停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國九條” 等一系列重大利好相繼出臺,市場也回報以“6.24”井噴行情。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通知宣布啟動股改試點。10天后,4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進入股改首批試點程序。滬市6月6日在千點大關處“諾曼底登陸”,11個月后即2006年整體站上了此前的壓力線,又一輪空前的牛市也開始漸入佳境。
縱觀歷史,每次行情見頂也就是熊市的開始,反之亦然,重大轉折都與政策密不可分,其中能夠稱得上是長期牛市的還都存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周期。例如,1996年1月初至1997年5月的績優股投資行情,持續時間17個月;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的科技股、次新股、小盤股行情,持續時間18個月;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的績優大盤股行情,股指升幅較為有限,持續時間也只有15個月。始于2005年6月初的股權分置改革行情,一直持續到2007年10月,歷時長達28個月,兩市大盤最大漲幅也分別超過了5.1倍、6.6倍,期間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各類行業都有極為出色的表現,許多個股的漲幅更是以幾倍于大盤股指的幅度出現在大家面前!
從上述特別是表面情況來看,宏觀政策成為中國股市的主導性因素。但由全球角度考量,誰又能找出一個不受任何政策影響的市場來呢?標榜市場經濟的國度的股市難道就真的沒有政府干預嗎?還有,中國股市雖起步時間要比發達國家晚得多,但起點卻相當高,發展速度也是任何一個所謂成熟市場所不可比的,期間發生點問題固然也是正常的;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滬深股市已經不再是“試點”或可有可無的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并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場自身建設也在并將日益完善。從這一點看,所謂政策市,難道不就是從大局出發,緊密與經濟發展相連所必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