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礦石談判 借“炭”突圍?

2009-11-6 2:4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本報記者 王亞彬
    一直在鐵礦石市場被動挨打的中國鋼鐵業能否通過開辟焦炭這一戰場,實現曲線突圍呢?
    山雨欲來風滿樓。
    每年11月份中鋼協人士召開或參與的論壇或會議,一直被業內人士視為新一輪鐵礦石價格談判的通氣會。今年也不例外。不過,此次中鋼協2009年第四次信息發布會卻上演了一出“尷尬”的“小插曲”。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在發布會上表示國內鐵礦石嚴重供大于求,進一步漲價的空間很小,希望中外企業真正通過談判達到“雙贏”。他透露,具體的談判策略、底線都在精心設計中。
    此前,力拓也適時釋放出有關2010年鐵礦石談判的某種善意,表示明年銷往中國的鐵礦石定價將區別于其他市場,制定一個“中國價格”。
    形勢似乎很有利于中方。
    不過,會場外一些鋼鐵企業并沒有因此而營造出過多激動的氛圍。相反,場外的情景似乎更加熱鬧:眾多鋼企交流更多的是來年計劃進口鐵礦石的數量等等。
    這是數年來中國鐵礦石談判的尷尬。“我們不關注你(中鋼協)怎么去和外方去談,最后能拿到什么樣的價格才是重點。”河北省唐山市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在電話中給出記者這樣的答案。
    他認為,至少力拓在口頭上給了中鋼協面子,但外商眼中的‘中國價格’不一定就是低于其他國家的價格。“中國價格”更核心的矛盾體現于礦山與中鋼協對明年鐵礦石的預期截然相反。礦山普遍看好明年的銷售。
    的確,正如這位人士所言,談不談,怎么談,談出的結果有沒有用,這些現實的疑問至今無人能解。
    羅冰生對媒體坦言,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中方仍處于弱勢,“我們要做好克服困難的準備。”
    對此業內人士也在對中國鐵礦石談判被動局面進行反思和建言獻策。
    業內人士認為,焦炭是中國的一個有力談判籌碼,可是多年以來,中國在利用焦炭制衡鐵礦石談判中一直缺乏作為。假如同時進行多場至關重要的“戰爭”,那么在一個戰場總是被動挨打,是否能在另一個戰場上扭轉戰局呢?
    一直在鐵礦石市場被動挨打的中國鋼鐵業能否開辟焦炭這一戰場,實現曲線突圍?
【釜底抽薪】
    據海關統計,1~9月份,我國共計出口焦炭和半焦炭36萬噸,較上年下降97%,接近100%。
    這則新聞,引起鋼鐵行業界的較大關注,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鋼材需求持續疲軟,全球各大鋼廠紛紛減產,需求減少”外,還被給予了“另類”的解讀。
    據了解,自去年8月20日起,中國對焦炭出口實施40%的暫定稅率,企業出口焦炭數量減少。此政策惹急歐盟和美國,今年他們因 “斷糧”向WTO提起訴訟,一度引發“中國焦炭出口配額之爭”。美國在起訴書中稱,由于中國實施焦炭配額管制和關稅,令中國國內的鋼鐵產業從中獲利。
    有媒體甚至認為,中國作為焦炭國際頭號供應國,其焦炭政策對歐盟甚至世界鋼鐵業可謂生死攸關。這是中國鋼鐵行業利用焦炭反擊國外鐵礦石漲價而使出的 “殺手锏”。
    近年來,國內鋼鐵企業對鐵礦石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渴求。然而,不幸的是全球鐵礦石70%的貿易額都被三家國際巨頭所壟斷。由于供求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每年中國鋼鐵企業都不得不面臨要價“勒索”。
    空軍資深戰略研究員戴旭在其《從鐵礦石談判的教訓看中國經濟戰略》一文中寫道:用傳統戰爭的觀點看現在的鐵礦石談判和收購力拓案,感覺有關方面戰略簡單,戰術呆板,甚至還出現大量“通敵”的情形。反觀對手,兵不厭詐,聲東擊西,行賄用間,兵法運用得心應手。
    他認為,在完全失去戰略主動權的情況下,(中鋼協)的一切戰術只有“面子”意義。中國鐵礦石談判戰略已入“死地”。如果不改變思路,明后年的結果都是可以預計的。
    對于解決的辦法,戴旭將其稱之為敲山震虎,釜底抽薪。
    他說,中國有執世界牛耳的焦炭。焦炭是煉鋼業必須的原料,關掉這個閥門,世界鋼鐵企業就不得不削減產能,就會減少對鐵礦石的需求。敲世界鋼鐵業的“山”,震鐵礦石供應商的“虎”,這對世界鐵礦石寡頭無異于釜底抽薪。而中國鋼鐵企業趁機可以大量吸納鐵礦石,甚至參股世界鐵礦集團。同時,世界煉鋼廠產能削減必將使鋼價飛升,這必將大幅度提高中國鋼鐵業利潤。“困擾中國多年的鐵礦石敲詐局面,一鼓可破。”
    此外,中國鋼鐵協會人士兩年前也曾主張過將限制焦炭出口作為反擊手段。
    其理由與戴旭的觀點類似∶中國焦炭產量和貿易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如限制其出口,全球鋼產量勢必大幅下滑,從而為中國參與鐵礦石談判留足空間和籌碼。
    中國鋼鐵規劃院副院長李新創曾推算,中國每年焦炭出口1500萬噸,如果限制出口,全球鋼產量就會大幅度下滑,從而少消費5000萬噸左右鐵礦石,“給中國鐵礦石談判留足空間和籌碼”。
    李新創稱,減少的5000萬噸鐵礦石消費量幾乎占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用焦炭反擊鐵礦石漲價,合情合理”。
【借炭謀權】
    業內人士認為,從掌握焦炭國際話語權的角度來說,打焦炭牌的作法不為過。
    “2010年,全球鐵礦石將過剩3億~4億噸。但沒有礦商愿意承認這個事實。”李新創表示,與供求局勢相悖卻是,鐵礦石價格一路攀升,三大礦山甚至拋出了價格上漲30%~35%的心理預期。
    在世界金融危機,各國對鐵礦石需求大幅下降的時候,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需求者,中國仍然難以擺脫被勒索的局面。對此,戴旭認為“以資源壟斷應對資源壟斷,是改變眼前屈辱接受勒索的應急之策。”。
    誰占有資源,誰就有話語權。中國的焦炭同樣是如此。 中國對焦炭出口實行配額管理是面向全球的,“要從全局角度來中國在焦炭行業的話語權。”業內人士稱。
    李新創同樣表示,中方限制焦炭出口,有利于制衡鐵礦石談判中我國喪失的話語權,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對國內而言,有助于降低國內焦炭價格,擴大內需的同時,為中國的鋼企增加了成本競爭力。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一位人士表示,利用焦炭“反擊”鐵礦石漲價,重要的不是在針對某個企業、某個國家,是要平衡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雖然被稱為“反擊”,但作為商業活動和國家資源戰略來講,這樣的作為是必要選擇,也是合情合理。
    此外,今年7月2日,山西省焦化行業協會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簽約,雙方將共同推動焦炭期貨合約盡快上市。世界首個焦炭期貨合約即將上市。
    “推出焦炭期貨后,我國就能成為世界焦炭定價中心。”知名學者田書華對本報記者展望,這將會極大提高我國鋼鐵原料成本在世界的話語權。
【實行較難】
    但部分專家對此提出異議。
    中鋼協一位人士對本報表示,以中國占據優勢的焦炭作為一張牌,來制約國際市場鐵礦石的價格和貿易,這樣的建議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但實行起來有很大困難。
    同時很多專家認為認為,這樣做有價格壟斷的嫌疑,價格壟斷是一把雙刃劍,在打擊對手的同時,自己也難免付出代價。
    國際貿易專家周世儉強調,“如果中國自身在國際市場上采取單邊價格制定行動,就很有可能被看作是壟斷行為,有可能遭到其他國家反壟斷法的制裁。”
    例如,2005年,由于擔心中國限制焦炭出口,印度決定增加出口鐵礦石的稅收,目的是逼迫中國同意以鐵礦石置換焦炭。
    周世儉介紹說,中國曾經與印度進行過這樣的談判:印度沒有焦煤,是含量高的鐵礦石出口國之一;中國是焦炭的生產大國,但缺乏含鐵量高的鐵礦。來自印度裝滿鐵礦石的船,在回程的時候如果帶走焦炭,這似乎是一個各取所需的好方法。
    但 “生產鐵礦石的是礦山企業,而購買焦炭的是鋼鐵企業。礦山企業希望鐵礦石賣得越貴越好,而鋼鐵企業希望焦炭買得越便宜越好。”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同樣認為,這樣做可能弄錯了反擊的對象。焦炭和鐵礦石的需求方不一樣。澳大利亞不需要焦炭,需要焦炭的是歐洲和日本。
    有人稱,就算由于限制焦炭,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供應商不得不對中國方面暫時做出妥協,是否就意味著中國鋼鐵企業從此能一勞永逸獲得廉價鐵礦石了呢?
    據海關統計,今年1~9月份,我國鐵礦石超量進口了6600萬噸左右,多出一倍還多。如果按照今年的產能則國內鋼企在不進口情況下可以堅持10個月。
    鳳凰網對此曾分析,宏觀政策的制定無非是一個各種利益集團在幕后力量博弈的過程,但有一點很明確,中國鋼鐵企業在面臨國內外壟斷高價時,與其寄希望于政府部門的行政保護,不如從自身多找找原因。
    對此,戴旭表示,從長遠看,應著力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才是根本之策。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