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生存是發展的前提——訪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

2009-1-16 14:2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本報記者洪厚興
    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被稱之為現代產業經濟 “晴雨表”的物流業正深感寒意,甚至對于部分物流企業來說, “溫飽”都成了奢望。
    日前,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汪鳴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金融危機已對我國物流業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是我國物流業近1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
影響之深
    ——隨后逐漸顯現
    金融危機之后,首當其沖的是外貿行業,進而波及到內貿生產。各行各業物流需求量的減少,使得下游的物流業 “苦不堪言”。不少物流企業已通過縮減人員、增加工作量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以維持企業的運轉。然而,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仍在持續并加深,國內經濟的發展已經放緩,物流行業的業務量明顯下滑。據有關統計,自2008年10月份后,外貿物流業務量下滑已達30%。
    “從目前情況來看,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的影響還是初步的。隨著生產的下滑,物流需求的進一步減少,接下來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部分省份物流企業車輛停駛率已經達到了20%,而且這種形勢還在擴大。”汪鳴表示, “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隨著金融危機在我國的不斷滲透而變得更加嚴峻。”
市場格局
    ——基本保持不變
    大蕭條必然意味著大兼并、大破產,競爭力差的物流企業被兼并或破產已不可避免。在這種形勢下,由國有、民營、外資組成的物流市場格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汪鳴認為,雖然有一些企業會被兼并或破產,但目前物流市場格局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因為金融危機后,整個社會的物流需求量是減少的,不管是國有的、民營的,還是外資的企業都要面對這一形勢,只是競爭力差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會更直接更嚴重一些。”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對管理水平高、競爭力強的企業來說,確實是一種機會,而一些管理水平低,競爭力弱的企業則會被淘汰。比如中遠,它有著全球基礎網絡和基本資產,具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實力,這樣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強,甚至在危機中還能兼并別的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但是,影響格局最重要的因素是物流需求,關鍵是要提升產業的能力,從而培育和提升對物流的需求。而現在市場環境不好,一些物流企業倒閉不可避免,等環境好了,就會有一些新的物流企業重新出現,因而物流市場格局不會發生太大改變。”汪鳴稱。
國家救市
    ——面臨重大機遇
    2008年10月底,國務院出臺了以擴大內需為目的的4萬億元綜合救市計劃,在社會保障和福利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巨大。在其帶動之下,各地方政府也在相關領域投入了規模龐大的資金。未來,物流業將從中獲取新的機遇。
    “為重振經濟,國家投入了4萬億元救市。對物流業來說,非常具有積極意義。但這個拉動內需的計劃對物流業的影響是漸進的過程。通過消費來促進生產的擴大,進而促進對物流的需求,而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暫時不能確定,主要取決于該計劃對經濟的提振作用。”汪鳴稱, “從目前來看,整個經濟還處于一個向下的慣性之中。經濟的向下慣性和救市的提振作用之間有一個平衡點,只有到達這個平衡點,救市對物流業的提升才會顯現出來,但這個平衡點在什么時候出現暫時難以預計。”
    不過,汪鳴認為,大宗物流可以率先走出困境。 “4萬億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對水泥、鋼材、能源等原材料的需求非常龐大,這就促進大宗物流需求的大幅增加,從而為相關物流企業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擴大內需的救市計劃之中,物流企業也同樣可以獲得新的商機。
    “救市計劃出臺后,國內消費品需求就會相應增加,從而將帶動經濟的發展,并促進對工業品需求的增長,比如家電。現在國家進一步推進家電下鄉的力度,這對農村物流配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對物流企業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商機。而在城市,居民消費能力提升以后,城市物流配送也將是一塊很大的市場。”
    此外,汪鳴還認為,國家目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對物流企業早日渡過難關也很有幫助。比如費改稅,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且,物流企業也可以利用此次內需政策的扶持,爭取國家貸款,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困難。
環境不利
    ——生存更加重要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物流業形成沖擊的同時,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一直在悄然進行著。在這樣的背景下,物流業又會受到怎么樣的影響?
    汪鳴說: “這就要看國家的政策是應急的還是常態的?只有一些常態的政策才會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從而對物流業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家的政策更多的是為應急而準備。而且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不是一蹴而就,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需要幾十年。所以,產業結構對物流業的影響還是不大的。目前,物流業更多的是受到來自金融危機的沖擊。”
    在如今不利的市場環境下,中國的物流企業又該如何實現蛻變發展?汪鳴直言: “現在,整個社會的物流需求是減少的。在這樣的形勢下,物流企業應更多的考慮如何生存,只有保障了生存才能實現發展。在服務、質量、業務規模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都是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非常好的生存方式。”
進軍國際
    ——實力尚顯不足
    近年來,中國外貿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已成為了世界的重要貿易體。隨著與世界市場聯系的日益密切,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被帶到國內。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企業也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如今,中國企業是否已普遍融入了全球化供應鏈?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后發的中國物流業在國際化方面還存在哪些短板?
    現在,中國已經參與了國際分工,融入了全球化供應鏈。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設廠,加工產品,再賣到全球市場,中國的企業也參與其中,外貿出口對國內最終需求的貢獻率占60%以上,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是中國的物流業還是處于一種非常低的水平,還不足以支持這種發展。比如,在中國,產品生產出來后,首先進入倉儲環節,然后裝入集裝箱由貨輪送到別國的碼頭,但最終卻到不了別國商場的貨架上。而國外的物流企業卻能做到這一點,像中遠、中海、中外運這些國內頂級企業,雖然在全球有經營網絡,但也只是在別國的港口開展業務。目前,中國的物流業還處于一個非常低的水平,與國外相比各方面都是短板,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創新能力、技術裝備、管理水平,經營能力都需要提高。
    金融危機在給全球市場帶來 “寒流”的同時,也為中國的大型物流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然而,汪鳴卻認為,中國的物流企業暫時難以進軍國際市場。
    “就目前情況來看,這次金融危機是中國大型物流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大好機會。但從理論上講,國內的企業可能還不具備大規模擴張的實力。”汪鳴稱, “首先,這次金融危機影響之深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國內的物流企業還沒有開展國際物流方面的戰略,目前進行的都是企業內部經營戰略的調整。其次,國內有個別物流企業的實力很強,但高水平的物流企業太少。因缺乏高水平的物流企業群體,在進軍國際市場方面實力略顯不足。此外,國外的市場環境很差,國內的市場環境也同樣不好。目前,雖然國外有很多企業倒閉或瀕臨倒閉,為收購國際資產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此時的中國物流企業自身同樣面臨著很多困境,想要在這種形勢下投資國外資產,經營國際業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產業資本
    ——難向中國轉移面對金融危機,全球金融資本恐慌不已。中國市場的相對良好,使得國際產業資本擬把中國作為避風港之一。但汪鳴表示,未來幾年,國際產業資本難以向中國新興的現代物流業大量轉移,中國的物流業仍將保持當前格局。
    “加入WTO后,當初所預料的外資大舉進入中國的情況并沒有出現,物流業的情形也大致如此。雖然國外資本都把中國當作一個避風港,那也只是國外市場無法經營,而中國的市場暫時還能勉強經營。目前,在中國擴大業務范圍的也只是那些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企業,而這些業務也更多的是與其在整個亞洲地區的業務相配合。”汪鳴說。
    汪鳴分析,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是與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中國的制造業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這就決定了中國物流業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雖然國外的物流企業有很強的服務能力,但在中國沒有相應的需求,一樣無法生存。在中國,物流是一個新興的行業,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參差不齊,客戶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很多企業看來,物流就僅僅是運輸。某些大型企業可能會對物流服務有很高的要求,但像這樣的企業并不多,這無疑就把優秀的物流企業限制在了一個極為狹小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的市場規模很大,但只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市場。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水平決定了國際產業資本不可能大舉進入中國的物流業。
    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的物流企業普遍面臨著資金瓶頸。就如何解決資金瓶頸問題,汪鳴說: “就目前來看,解決該問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利用此次國家的內需政策,盡可能爭取國家的貸款;二是企業之間的聯合、重組。”
面對未來
    ——著眼強化內功
    作為服務于制造業的物流業,物流企業的軟實力非常重要。
    對此,汪鳴表示: “物流企業的軟實力主要包括經營水平、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等,而中國的物流企業在這些方面都是比較欠缺的,只有極少一部分物流企業在這些方面做的比較好。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物流企業開展創新的意義并不大,現在最關鍵的是要保證生存。因為創新首先需要資本和能力,如今物流企業正處困難時期,要開展創新并不現實。而最為根本的是創新也要與經濟本身的發展水平相一致。在目前的中國市場,就算提出創新,提供了新的服務,但可能會面臨沒有需求的狀況。發達國家的物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很多服務都比較先進,但是中國的物流企業卻不能將其直接 ‘嫁接’到國內市場上,因為國內市場可能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新服務可以培育新需求,但需求才是決定創新的最根本因素。所以,提升國內物流企業的軟實力,最為關鍵的有兩點:一是企業自身苦練內功;二是由國家來培育需求,比如促進服務外包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