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莫讓“悲觀”壓住斗志
2009-1-15 16: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外貿在意料范圍內以17.8%的增幅作別舊歲,并已然在一片“悲歌”聲中開始了新的征程。外貿界人士普遍看淡牛年運景,認為今年或將迎來一個最“牛”的“熊市”。
習慣了以20%以上增速高調奔跑的中國進出口貿易,被權威機構普遍占卜為今年會減速至10%以下。以海關總署為代表的部分機構的預測甚至只有5%左右。而這與外貿主管部門商務部所確定的“與國民經濟增幅(權威機構預測為8%左右)同步”的目標顯然有所差距。若按后者規劃,中國貿易界免不了要打上一場“硬仗”。
據本報記者在去年底舉行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的調查,多數地方參會代表均判斷,今年其各自地區的外貿形勢頗為嚴峻,達到“與GDP同速”是非常困難的。而廣東、江蘇等全國數一數二的外貿大戶甚至報出了5%以下的預測。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09年上半年,延續2008年第四季度數據下滑的慣性,我國外貿將進入一個“極冰”期。寧波慈溪市外經貿局副局長虞堅定解釋說,各地區對此形勢的研判主要基于,在多種不利因素綜合作用下,境外市場對我國商品的需求萎縮將不是短期現象,很可能要持續一段時期。
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一系列外貿扶持政策最早也要在今年一季度才起效。不過,外界也預期,如國際環境繼續惡化,政策的效力將打折扣。摩根大通在一季度預測報告中就表示,外貿政策調整只能幫助企業維持適度增長;上半年全球經濟還將減速,并將導致中國出口繼續下滑。
其實,業內人士真正擔心的這種“下滑”,并非市場份額的減少,而是外部環境影響下的市場價格的大幅走低。因為,后者是導致我國外貿數額下降的重要原因。有關市場機構綜合分析認為,2009年我國出口商品整體平均價格降幅將可能在10%左右。
一方面,國際能源和原材料的價格,自2008年7月份以來出現了大逆轉,我國進口商品價格隨之大幅回落。比如,2008年12月上旬,反映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CRB指數已從當年7月份的最高位下跌了40%以上。今年1月9日,國際油價盤中更是首次跌破40美元/桶,比2008年最高位時跌近七成;煤炭、礦石、金屬和橡膠等產品價格目前跌幅也都在50%以上。另一方面,隨著全球需求的放緩,中國出口商品訂單總量銳減、商品單價也“水落船低”。
加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出現貶值,以及數月來我國出口關稅的下調和取消、出口退稅率的多次回調,同樣為出口商品價格下行提供了空間。按多方預計,今年我國出口退稅率仍有較大的調整余地。
無以質疑,一道高聳的“門檻”已然橫亙面前;一股濃稠的陰郁也在業界迅速蔓延。中國外貿能否沖破樊籬再續神話?
商務部對今年工作已明確部署:2009年商務領域上下必須“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穩定外貿。
誠然,困難不應成為我們止步不前的理由,悲觀也不應壓住我們重整旗鼓的斗志。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2009年我國外貿將出現的下滑,是全球貿易經歷了多年高速增長后首現負增長格局下的一種必然現象,并不意味著中國外貿就此發生歷史逆轉。
我們同樣應該清醒地看到,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危機也是機遇。
一則,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國家已陸續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等方面采取了多項政策措施:包括調高出口退稅率、完善加工貿政策,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等,對受沖擊較嚴重的輕紡、機電、鋼鐵、有色等行業進行扶持,鼓勵企業“走出去”。各地政府也相繼推出了許多經濟刺激措施。
二則,世界經濟衰退、發達國家企業資產縮水和困難加劇所造成的競爭力下降有可能會給我們的企業讓出一部分市場。而中國充裕的外匯儲備和穩健財政金融體系則被認為是對外貿易發展的最有力后盾。
三則,全球金融危機雖然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因素,但卻給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我們應該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所長張燕生所建議的,不等不靠,危中尋機,積極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在產品結構上求新求變,不斷升級。這才是中國企業轉危為安的成功之道。
2009年是關乎中國外貿未來命運的關鍵一年,我們需要拋棄悲觀情緒,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在積極擴大內需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外貿轉型,并逐步改變我國外需依存度過高的狀態,打贏這場“突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