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催生萬億級信息技術產業
2009-11-4 17: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復雜化,物品管理的可視化、精細化,技術進步、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催生了新一代識別技術———
功能強大的“身份證”
射頻識別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它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達到物品識別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非接觸地識別物品,瞬間獲取物品的大量信息。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網絡通信、信息安全等技術的發展,近年來RFID技術逐步進入了商業化應用階段。
RFID識別技術有何“神通”?對生產生活有何意義?解答這些疑問,可以類比一下已經為人們所熟知的條形碼識別技術。上世紀70年代,當條形碼問世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張小小的條形碼標簽會貼到每件衣服,每瓶飲料,甚至每片口香糖上。正是由于小小條形碼的廣泛應用,世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但是,條形碼技術還有相當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它只能對物品進行品類管理,無法容納每個物品大量差異化的信息內容。也正是因為這些局限,使得發展RFID技術成為必要。
同條形碼相比,射頻識別標簽的優勢明顯,它可以容納大量信息,能反復修改,識別的功能、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可以同時遠距離識別多個高速運動的物體。從理論上說,裝上射頻標簽后,全世界的物品都將擁有一個獨一無二、功能強大、非接觸快速讀取的“身份證”。
正是因為這些特性,射頻識別技術應用領域比條形碼技術更為廣闊,車輛管理、人員進出、物流管理、生產統計、生產工序定點識別、資產跟蹤識別、產品核心組件跟蹤識別、產品核心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等各個領域,都是它大顯身手的“舞臺”。
擁有了這個“身份證”,企業對自己的員工工作狀態、原料庫存情況、每件產品處于何地、是否售出等信息都能了然于胸;人們到超市購物,也不必長時間排隊交錢,只需推著購物車從特定出口通過,所有購物信息就會在瞬間讀取完畢;開車通過高速公路收費站也不需要停車,射頻設備可以高速識別讀取車輛的電子“身份證”,從而實現自動交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產管理領域,RFID技術的靈活應用,不僅能大大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還能強化企業的核心價值,降低經營管理成本,使商品實現按需生產、快速配送、可視化跟蹤。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RFID技術還可以與互聯網、移動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實現全球范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最終成為聯通虛擬和現實世界的“物聯網”。所以,研究RFID技術,發展RFID產業對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很多專家都認為,RFID技術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也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和變革力的高新技術之一。
在我國,由于政府高度重視,不僅促使RFID技術迅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促使其應用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備受關注的新焦點
隨著RFID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極大地促進眾多行業的發展。國家通過制定扶持政策,實施科技專項,制定技術標準,組織產業隊伍,啟動應用試點等工作,積極推動RFID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早在2005年10月,原信息產業部就批準成立了RFID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兼容相結合,以企業為主體,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RFID標準的預研和制修訂工作。目前,該工作組有注冊企事業單位91家,設立了7個專題工作組。2008年,國標委新批17項國家標準制定計劃,加上2006年前已下達的7項,當前共有24項RFID標準列入國標研制計劃。
除了加快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外,2004年國家金卡工程將RFID應用試點列為重點工作,積極而又穩妥地推動其發展。從此,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應用試點工程,試點涉及面廣,遍布電子票證與身份鑒別、動物追蹤、工業生產管理、煤礦安全管理、電子通關與路橋收費、智能交通與車輛管理、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貴重物品防偽、票務及城市重大活動管理、圖書及重要文檔管理、數字化景區與旅游等領域。
2006年,國家金卡辦增設并成立了RFID應用工作組,目前有23個部委(行業)參加了該工作組,共同推動金卡工程RFID應用工作。2008年,RFID又被列入《國家金卡工程(2008—2013年)發展規劃》。同年,金卡工程又新增多項RFID應用試點項目。
為了從宏觀上規范和引導我國RFID的研發和應用工作,2006年國務院15個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并聯合頒布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白皮書研究分析了國內國際RFID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提出了我國的RFID技術戰略、中國RFID技術發展及優先應用領域、推進產業化戰略和宏觀環境建設。2007年,RFID技術又被列入《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在國務院各部委中,鐵道部實際應用RFID技術起步較早,其應用RFID于鐵路運輸管理中已有10多年的歷史,基本涵蓋了鐵路運輸全部業務。截至2008年底,全國鐵路在1.7萬臺機車和70.8萬輛貨車上安裝了電子標簽,在機務段、局分界站、編組站、區段站、大型貨運站、車輛段(廠)安裝了地面識別設備2000多套,并開發了綜合應用系統,實現了鐵路列車、機車、貨車的實時追蹤。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全國170多個城市建立了不同規模的IC卡應用系統,累計發卡1.5億張。目前,我國90%以上城市實現了“一卡多用”,應用涵蓋了公交、供水(熱、燃氣)、軌道交通、輪渡、高速公路、風景園林、數字社區、路橋收費、停車場管理等。今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將以市場為需求,建立應用模式,積極推動RFID的應用。此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部、衛生部、公安部等部委也都在各自領域積極應用RFID技術,從而有力地推動了RFID產業的發展。
基地的建設、技術的進步、應用的推廣,使得我國RFID產業產用結合、互動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
日益完善的產業鏈
政府的大力推動給RFID產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了該產業在我國的健康快速發展。有專家認為,2008年中國RFID產業已從技術研發階段進入到應用驅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市場應用需求增長穩健,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行業應用越來越廣。這不僅體現在應用領域的拓寬,新的規;瘧弥鸩皆黾,還體現在國內RFID產品技術方面的有效突破。
除了政府的推動外,RFID基地的建設也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的迅猛發展。2005年,山東省濱州市成立了RFID產業園;2006年12月,科技部批準成立國家射頻識別產業化(上海)基地;2007年初,沈陽東陵RFID自動識別技術成套裝備高科技產業園建成;2007年9月,廣東省佛山RFID基地成立……
與此同時,中國RFID產業聯盟也已在上海、南京、青島、深圳創建相關園區,還擬在環渤海灣(京津地區)、廈門、四川、泛珠江三角洲及西安等地區啟動RFID產業與應用基地和培訓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經過政府和產學研部門的不斷努力,我國RFID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RFID產業鏈。2008年,我國產業鏈各環節如射頻芯片、封裝、讀寫機具、軟件、中間件、系統集成等產業的規模逐漸壯大,全產業市場規模達到了65.8億元。國內RFID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技術與產品不斷涌現,去年國內標簽和讀寫器的市場份額超過了60%,系統集成和軟件增長迅速。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我國企業對RFID技術的掌握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超高頻及微波標簽芯片設計環節上,產成品基本是對國外產品的封裝加工,國產芯片只有高頻和很少量的超高頻產品,超高頻芯片尚不能進行商業推廣。
專家認為,超高頻方面整個產業鏈的綜合性差距,不僅僅指芯片本身,因為這種技術差距可以通過各種努力改變,目前的核心問題還是缺少規模性應用。不過,由于其讀取距離和標簽成本的優勢,超高頻將會是未來RFID應用的主流方向,所以應當更加重視超高頻RFID技術的發展。
據中國RFID產業聯盟預測,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國RFID產業的增長會有所放緩,但是其發展勢頭仍不可小視,市場規模將達到79.3億元,比2008年增長20.6%。未來幾年,在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的推動下,隨著相關標準的逐步建立,產品成本進一步降低,技術越來越成熟,行業應用越來越廣,中國RFID產業將會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將會逐步增長,產用結合、互動發展的格局將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