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意愿不強 鋼鐵業調整難點待破
2009-11-4 16: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071萬噸,9月份最新發布的鋼產量讓“解決鋼鐵業產能過剩”這一老問題顯得更為迫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粗鋼產量5071萬噸,同比增長28.7%;1~9月累計42040萬噸,同比增長7.5%。有分析指出,按照目前的生產水平,我國全年粗鋼超過5.6億噸沒有太大懸念。
從多渠道了解到,業界最為關心的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鋼鐵兼并重組條例》正在加快推進。作為《通知》的配套文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也正抓緊制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有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快出臺。
產能過剩加劇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10月上旬粗鋼預測數據顯示,日產水平達到169萬噸。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曾表示,如果鋼廠不減產,10月粗鋼產量將達到5240萬噸;如果整個四季度維持這樣的生產水平,粗鋼產量將達到1.5億噸。這樣全年粗鋼產量可能突破5.7億噸。
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國主要鋼廠仍看好四季度行情,加上鋼價并沒有跌破成本線,企業生產仍有邊際利潤,減產意愿不強。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日前表示,公司上半年已經減產17%,下半年不打算減產。唐山地區一企業負責人表示,鋼廠普遍不愿意減產,主要是仍有邊際利潤。
中鋼協顧問吳溪淳表示,如果鋼廠不減產,按照目前的生產水平,國內鋼材的表觀消費量需要增長20%,這相當于年增加1億多噸的鋼材消費。
一業內專家認為,今年粗鋼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政策性投資需求,一旦政策效力下降,國內的鋼鐵消費將面臨較為嚴峻的壓力。
控制增量與優化存量
近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正式印發(以下簡稱《通知》),對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進行了部署。
《通知》主要體現了四個原則:一是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二是分類指導和有保有壓相結合;三是培育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四是市場引導和宏觀調控相結合。“對于鋼鐵行業而言,最為緊迫有待解決的問題則集中體現在控制增量與優化存量。”中國聯合鋼鐵網資深研究員張平說。
張平認為,控制增量的難點主要來自地方監管的難度。目前,已有和今年建成投產的熱軋寬帶鋼軋機中,經國家核準建成39套,產能占比重65%;未經國家核準的有30套,產能占35%。另外,未經國家核準的中寬帶鋼軋機產能約3000萬噸。已有和今年建成投產的中、寬厚板軋機中,經國家核準建成33套,產能比重47%;未經國家核準的有43套,產能比重53%。近年來增加的產能中約70%未經國家核準。
張平表示,如此大量的未經審批或違規建設的產能給監管層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如何有效監管是后期控制增量必須面臨的課題。
優化存量既調整結構與產業升級。在張平看來,目前我國鋼鐵產業結構中存在諸多不合理的現狀。一是落后產能有待改善。二是產品結構有待升級。二級鋼筋的產量比重過大,導致資源的浪費。目前國內高性能三級鋼筋的產量比重約占三成,若大量提高三級鋼筋以及四級鋼筋的使用量將明顯減少鋼筋的總消耗量。三是產能結構有待調整。板帶材產能增長過快,導致其出現了階段性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窄規格板帶材產能偏高會帶來一系列的資源浪費情況,從生產到深加工都會消耗過多能源。
實際上,《通知》中對優化存量有詳細的政策取向:不再核準和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鋼鐵項目。嚴禁各地借等量淘汰落后產能之名,避開國家環保、土地和投資主管部門的監管、審批,自行建設鋼鐵項目。重點支持有條件的大型鋼鐵企業發展百萬千瓦火電及核電用特厚板和高壓鍋爐管、25萬千伏安以上變壓器用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硅鋼、高檔工模具鋼等關鍵品種。盡快完善建筑用鋼標準及設計規范,加快淘汰強度335兆帕以下熱軋帶肋鋼筋,推廣強度400兆帕及以上鋼筋,促進建筑鋼材升級換代。
“政策是有了,現在重在落實與執行,也需要企業與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委能共同推進。”一業內人士表示。
兼并重組難點待破
2006年以后,隨著政府對聯合重組的推動,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逐年提升。但與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的鋼鐵產業集中度還有較大差距。這也是我國鋼鐵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話語權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擺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問題還很多。張平認為,兼并重組至少還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體制障礙。并購會遇到央屬、省屬、市屬國資不同級別企業,政府對企業生產經營仍有很大影響力。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在企業產權制度、管理體制、財稅制度、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二是地方保護。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為了避免被鋼鐵龍頭企業收購,紛紛進行區域內防御性重組。這類重組規模大、操作性強。但是區域內重組的增多,尤其是規模較小的重組并不能有效提升集中度,反而會造成市場割據,這勢必阻礙整個行業并購重組的進程。
三是外資沖擊。外資鋼鐵主要通過以技術和資金換股權、收購海外上市民營鋼鐵企業、合資辦廠等方式滲透到國內鋼鐵企業。外資鋼鐵企業擁有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同時還具有豐富的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經驗,外資將是中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進程中日趨突出的強勢力量,他們將對國內的鋼鐵企業的并購重組產生沖擊。
四是機制匱乏。機制匱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重組市場機制,缺乏政策支持與法律制度,沒有一個健全的產權交易環境;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重組經驗,鋼鐵企業在并購重組后,如何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協同效應,如何進一步聚斂和培育核心競爭優勢是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