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政府再拋橄欖枝中國企業為何愈發謹慎?
2009-11-4 2: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 在澳大利亞等國對中國企業投資礦山表示質疑和提出限制時,卻傳達出另一種信號。近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政府部門和礦產公司紛紛來華進行宣傳,在對中國企業頻頻示好的同時,也高調表示希望中國企業對本國礦產資源進行投資。
在這些看似豐富的投資機會面前,卻不能令眾多中國企業感到樂觀。股權、審批時間、環境和勞工等多種苛刻難題,令中國企業海外礦產資源投資之路布滿荊棘。
經濟參考報
外國看中中國民營企業
尋礦需求
“新州有大量未開發的礦區,歡迎中國進行投資。在天津濱海會展中心舉辦的國際礦業大會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礦產資源官員說。她還特別強調,州政府會竭力支持礦物勘探開發,土地勘探使用權只需通過競爭招標或投標取得,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和這位官員一同前行的,還有澳大利亞的南澳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等州的能源或礦業部門的官員,他們此次來參會的一致目標是介紹各自豐富的礦產資源、政策優勢和投資機會,爭取更多的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像這樣“充滿誠意拋出橄欖枝的畫面”近期頻頻在國內上演。
在此之前,因為看準了河北作為鋼鐵第一大省,特別是民營企業對尋找礦石資源熱情較高,澳大利亞政府相關部門特別“亮相”河北省石家莊市,介紹當地項目并尋找和企業合作的機會。
信息時報
中企海外投資成熱潮國內經濟回暖跡象明顯
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風暴逐漸平息,中國礦產企業頻頻出手海外,抄底資源類礦產。而且國內經濟回暖漸趨明顯,眼下這股投資海外礦山的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苗頭。
近日,中國有色集團宣布,對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的收購已通過中贊兩國政府的所有審批,標志著中色集團正式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武鋼集團于9月下旬宣布,武鋼礦業公司繼今年7月20日認購加拿大CLM公司定向增發股票后,再度籌集2874.8萬加元資金,認購了CLM公司增發股份中653.3萬普通股,約占發行量的20%,繼續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為何近期礦企頻繁出手海外礦山?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指出,中國存在巨大的資源需求,以及中國企業及政府具備的良好財務狀況是中國企業能夠掀起一波又一波海外并購的主要原因。
“時至今日,中國與三大礦山的鐵礦石談判仍在僵持,中國在礦產資源上處于不利地位。”廣東科德證券分析師王澤輝認為,從策略上來看,礦企出擊投資海外礦山、購買礦山產權,有變被動為主動的意義。
中國聯合鋼鐵網
海外并購擱置案屢屢浮現
一方面是投資海外礦山的熱潮風起云涌,另一方面卻是海外收購的風險隱現。近期幾宗海外并購案的擱置,更讓這種擔憂甚囂塵上。
隨著中國投資大量涌入澳大利亞,一些澳大利亞政客質疑當局,并指政府應對控制海外主權投資涉足重要戰略和經濟資源資產持謹慎態度。兗州煤業收購澳大利亞煤炭企業飛仕資源一事,因而幾經曲折。
國都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兗州煤業的收購報告書中,計劃通過獲得澳大利亞財政部或其代理機構的批準是收購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澳大利亞監管部門官員的表態,體現出澳大利亞政府不希望將現有資源完全轉交到外國投資者手上,政府對外國投資設下50%的嚴苛限制或將導致公司收購Feix100%股權計劃不被通過。
除了兗州煤業需要再度提交申請以外,最近澳大利亞FIRB也推遲了寶鋼收購AquilaResources公司15%的股份的申請。另外,中色集團收購澳洲稀土公司Lynas也未能成功。
對于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礦山的熱潮,廣東科德證券分析師王澤輝提到,由于被收購方所在國政治、安全、政策等風險,而且我國企業對當地法律不熟悉,因而風險難測。盡管眼下仍為大宗原材料抄底良機,但企業應當多加謹慎。
前不久,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司長吳喜林也提到,對于海外抄底,中國企業應量力而為。他說,企業需根據自身資本、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情況有條件、有準備地 “走出去”;熟稔合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同當地工會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并以此為平臺有效地處理勞務糾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