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經濟開發區重新定位蓄勢突破
2009-11-4 2: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還有多少臨港優勢沒有開掘出來?還有多少臨海產業是空白?與藍色經濟發達區域相比我們的差距究竟在哪里?9 月下旬,記者走訪日照經濟開發區,聞聽反思自問聲音,感受藍色經濟大潮涌動。
在很多人眼里,日照經濟開發區已經夠“ 藍”— — 連續 4 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在2008年度全省145家省級開發區發展綜合評價中名列第一,已有華能日照電廠、 亞太森博漿紙、凌云海制糖、威亞發動機等7個年銷售收入超過 10億元的骨干企業,形成汽車發動機、制漿造紙、糧油及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四大臨港產業基地,而且大部分骨干企業目前都在日照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二期工程。在許多人眼里,只要按部就班推進現有大項目,別的什么都不干,日照經濟開發區今后三年的增長指標照樣可以順利完成。
采訪日照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克軍,記者聽到了截然相反的聲音,“對照全省發展的目標規劃,日照經濟開發區用港用得遠遠不夠,用海用得遠遠不夠。” 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日照港年吞吐量快到 2億噸了,但日照經濟開發區的港口物流企業仍然都是“小不點”,一二百個捆到一起還趕不上一家知名大企業。“日照經濟開發區到了產業升級的拐點,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突破。”王克軍說。
與王克軍一樣,日照經濟開發區各部門負責人對自身發展藍色經濟的“短板”毫不掩飾。9月初,日照經濟開發區黨政考察團到鄭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經濟開發區參觀、學習,他們發現,在高新技術產業、大型機械裝備制造業等“海派產業”方面,這些內陸城市的發達程度和近期發展前景遠遠超過他們。
“日照經濟開發區多數大企業是對港口大宗散貨的初加工,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不高,是港口優勢比較直接和初級的運用。”日照經濟開發區國內招商局局長張琰拿出一份長達上百頁的中字號大型國有企業調查報告,
他們給自己定了兩個硬性目標,招引到中字號大型國有企業、突破海上裝備制造業。
在日照經濟開發區近期發布的文件上,有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瓶頸”,尤其是“基礎設施瓶頸”。2007 年以來,日照經濟開發基礎設施累計投資超過 30億元,作為日照城區的一部分,日照經濟開發區的城市功能已比較完備,為何還有“瓶頸”一說?
“原來大家頭腦中只有‘城區’或‘街道’的概念,其實我們就是港區。”奎山街道辦事處主任陳玲的話體現了日照經濟開發區干部思想的轉變。用“港區”的定位重新定位自己,日照經濟開發區干部發現,通往港口的道路少了、窄了。年初,他們成立專門的支援港口建設辦公室,協調港口配套設施建設問題,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疏港大道、現代路、蘭州路等高標準城市道路建設。
反思自問聲中,日照經濟開發區過去粗加工項目唱主角的糧油、制糖等產業,今年都有投資數十億元的精加工項目落戶。在港口物流業方面,B 型保稅物流園區落戶日照經濟開發區。他們還加快發展以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一年內誕生了4 家電子企業。而包括筆記本電腦制造企業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也已達成在日照經濟開發區投資建廠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