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鐵路資訊

地面交通困境重重 已成汽車城市的不治之癥

2009-1-14 19:0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除了飛行汽車這種“非常規方法”,有沒有別的手段解決汽車城市的擁堵難題?至少從目前來看,地面交通問題太復雜了,實在讓人難以入手。

早上八點,北京的周女士在南禮士路頭條一座小院里啟動她的白色捷達,轉到月壇南街上二環路,隨即陷入一股洶涌車流之中。FM103.9的交通臺不斷播報著擁堵的路況,路邊的路況信息牌也幾乎從來沒有綠色出現過。

從南禮士路到鼓樓東大街,地圖上的距離是8千米多一點,如果時速能保持60千米的話,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好像最快一次到單位的時間是半小時,那還是在奧運限行的時候。”幾年下來,周女士早已接受了將一小時花費在上班途中這一事實。盡管所有人都希望避開“高峰”,但“朝九晚六”的上下班時間、“兩點一線”的來回路程卻無法回避。

3年前,北京市統計局做了一項調查,市民上下班的平均總用時還只是65分鐘。那時地鐵5號線和10號線還沒有開通,但小汽車也沒有現在這樣多。對“自由行動”的渴望,讓眾多的周女士們仍然無法放棄小汽車出行。“與其在憋悶的地鐵和公交車廂里擠,我寧可早起。”周女士說。

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2008年,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350萬輛。一到上下班高峰,這些隱藏在各個角落的汽車便會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

越修路,越堵車

問及堵車原因,絕大部分人會眾口一詞:車多路少,不堵才怪。要么限制小汽車,要么多修路。聽上去似乎不錯。然而實際情形卻并非如此簡單。

南京不久前上馬的漢口路西延工程,被市政府寄予厚望,交通部門稱之為在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三大高校形成的密集區內“殺出了一條血路”,其使命是緩解該區域南北兩端的壓力,將秦淮河西岸猛增的居住人口迅速輸送到市中心來上班。

這一修路舉措引起了軒然大波,主要反對者來自上面的三所高校,以及擔心城市文化生態遭受破壞的人士。然而,作為和這一事件本身利益無關的專業研究者,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王煒教授卻有不同的看法。

王煒解釋了這樣一條看不見的規律:新修道路表面上是增加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路修好后,司機便可能一擁而至。于是車流全部擠壓到新修的路上,使通往大路的各條周邊道路壓力陡增。尤其在道路資源日漸緊張的今天,新建道路多處在高峰時間最擁擠的地段,情況往往更糟。可能的改善有可能被誘發出的汽車需求迅速抵消,不僅實現不了分流的效果,反而加大交通擁堵。

這一現象在交通學里被稱為“當斯定律”。更準確的說法是:新增道路會誘發新的交通量,因此交通供給總是趕不上交通需求。

王煒的同行毛保華,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黨委書記,至今對一次經六里橋去西客站時的盤橋經歷仍然記憶猶新。從六里橋到西客站,不過兩站的距離,他在橋上就用去了將近一小時。因道路堵塞而錯過一些交通會議的情況也是偶爾會發生。但憑著多年來對影響交通系統復雜性的了解,這位交通專家已經磨煉出了足夠的耐心。

“變量太多。”毛保華說。也許是兩輛剮蹭的車占了一條車道,也許是幾個新手慢速行駛,都可能造成擁堵, 更別提各種突發事件了,比如一次交通事故,或一次臨時限行。如果運氣足夠好,這些都不會撞上,還有大自然時不時會來上點的雨、雪、大霧等天氣變化。所有這些外部因素,都會讓交通系統變得極其“脆弱”。

王煒和毛保華,目前正在分別主持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計劃(973)“大城市擁堵問題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的子課題——“城市交通需求的產生機理”,“城市擁堵問題的綜合實證研究”。這是中國第一次從科學層面對交通擁堵這一世界性難題展開深入研究,也是973計劃里第一次出現交通項目的名字。究竟為什么會擁堵?擁堵是怎么形成的?面對和生活如此貼近的實際問題,科學家們開始試圖尋找解答。

永不擁堵的螞蟻之路

和人類的上班路形成有趣對照的,是螞蟻的覓食之路。盡管螞蟻們的視力很差,只能分辨出不超過10幾厘米遠處的簡單形狀,而且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但它們在自己的領地上卻從來不會發生“交通堵塞”狀況。這究竟是為什么?

德國德累斯頓的科學家發現,螞蟻擁有一種令人驚訝的技巧——善于相互交流“路況”。

研究人員首先在蟻巢附近擺放了一些螞蟻喜食的糖果。然后,在蟻巢與糖果之間建立了一寬一窄兩條通道。很快,糖果吸引了大批螞蟻前來搬運,較窄的通道立即變得擁擠起來。但沒過多久,有趣的事發生了。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只螞蟻從擁擠的路上返回,遇到另一只正打算出發的螞蟻時,它會盡力將對方“頂”向另一條不擠的通道;而如果路上沒有遇到擁擠的麻煩,它就不會這么做。

隨后,研究人員又建立了多條縱橫交錯的通道。其中最短、最寬的道路很快成為螞蟻們的首選,但眼看快要擁堵的時候,螞蟻們便開始用身體互相“頂”了起來。最終,條條通道都保持了暢通。

很難說螞蟻們這么做究竟是出于“自私”還是“無私”,但小組的負責人赫爾賓博士認為,這仍然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赫爾賓設想,政府應該強制要求所有車輛,告訴迎面來的車輛他們可能會遇到的交通狀況,讓后者選擇是否改道。這樣,大家就都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交通擁堵。

將這一發現直接應用到人類的交通實踐顯然過于簡單化。雖然汽車也有尾燈提示,但要在行駛中并線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毛保華看來,“這只是一種啟發”,在解釋一個人的聰明和所有人的聰明之間的關系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從單個螞蟻看,它們似乎沒有想法,但從整體來看卻運行得相當有秩序,仿佛具有智能一般。”

然而人不一樣,人不僅看得更遠,算計起來也要“狡猾”得多——這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但在避免交通擁堵問題上,這卻未必是好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