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低碳引爆中國經濟
2009-11-30 23: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余勝海
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中國40%到45%的減排承諾,遠遠超出了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的減排責任。
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和長遠發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迎接低碳經濟的挑戰,更要抓住低碳經濟的機遇,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說: “當全世界都關注低碳,低碳就有了價值,有了市場,各國也都需為此承擔責任。不少國家政府把低碳作為新的增長點,我國工業也應抓住低碳經濟的發展機遇,處理好發展權利和減排責任之間的關系。”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發展節能新技術。目前,專業技術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突破,即使技術上突破了,成本上也沒有突破,差距仍然很大。比如,光伏發電仍然是傳統發電成本的8~10倍,太陽能仍然是傳統發電成本的2倍以上。
同時,需要建立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市場機制。最近,上海市促進新能源產業以及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兩個政策意見已經通過,體現了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技術的決心和態度。但是,發展低碳經濟僅僅依靠政府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以及方方面面的共同認識。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說: “過去是通過多耗能、多排碳促進經濟,低碳經濟是經濟這條線繼續上行,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下來。其邏輯是經濟機會與碳排放相反,碳排得少,就有更大的競爭力和更多的商業機會。”我國現在工業的能耗占了總能耗的70%,所以工業能耗的降耗率從 “十一五”以來都遠遠高于全社會節能率。毫無疑問,工業節能繼續是我國今后兩年、“十二五”期間,甚至今后更長一段時間,我國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和主攻方向。
“低碳經濟不是只要 ‘低碳’不要‘經濟’,問題的關鍵在于,讓經濟跟化石能源關系解開來,讓能源跟碳排放的關系解開來,我們把它叫做 ‘脫鉤’。”諸大建說。
2020年以低碳為主的產業比重將占全球GDP的百分之二三十。誰能率先突破低碳的技術和應用難題,誰就占得了先機。從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看,國家正在編制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規劃,第一個就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對于企業而言,現在發展低碳經濟正當時。實施節能減排戰略規劃,要在材料、技術、產品、企業還有園區發展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