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鳴三類資本助推農業強勢發展
2009-1-13 17: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武鳴縣大力推廣超級稻,發展甘蔗、木薯種植,建成了糧食、甘蔗、木薯等優勢產業基地。在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之際,武鳴縣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把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移的方針”,立足開放第一,涌現了大量客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資農業的熱潮。由這三類資本帶來的種養業變革,帶動全縣13個鎮的28萬農民受益。其中,僅2006年至2008年,全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2億元,帶動民間資本投入5052萬元,涉及農業項目118個,極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8年度,武鳴先后榮獲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產糧大縣、全國產油大縣等榮譽稱號。
武鳴在加快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一方面加大財政補貼和金融放貸力度,一方面將目光投向外地客商、工商資本和日益雄厚起來的民間資本。近年來,武鳴縣充分利用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落戶境內的輻射優勢,大力整合招商資源,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以舉辦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和參加“兩會一節”等經貿洽談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對外經貿交流合作。搶抓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機遇,篩選出中藥材種植加工、花卉苗木種植、特種養殖等一批有基礎、有潛力、有市場前景的規模型集聚型項目,建立農業招商項目庫,精心組織招商小分隊先后到廣東、浙江、上海等發達地區招商。招商引資實現了新突破。工商資本也對農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縣內的廣西圣康制藥有限公司、農墾永新畜牧集團公司、桂柳養殖公司、利源科技養殖公司、巨東集團等藥業、畜牧業企業紛紛加盟武鳴農業。三類資本農業在武鳴正以高昂的勢頭,呈現出勃勃生機。
武鳴縣緊緊圍繞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面對沿海地區三類資本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趨勢,搶抓機遇,優化環境,出臺政策,強力推進三類資本開發農產品加工,三類資本源源不斷投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了農業企業科技化水平。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加劇,武鳴木薯產業一枝獨秀。2008年,全縣28家淀粉、酒精生產企業共投入1.45億元技術改造資金。南寧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武鳴安寧淀粉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木薯淀粉和變性淀粉的民營企業,公司先后與華南理工大學、廣西大學共同研制開發生產8個變性淀粉系列產品,顯示了科技應用的良好效應。億元產值企業——武鳴皎龍酒精能源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裝備的環保綜合治理設施,利用厭氧發酵罐所產生的沼氣進行發電,年發電500萬千瓦時,可節約煤2萬噸;木薯、酒精渣經處理、加工,可用作家畜飼料;經過處理的工業污水可用于灌溉木薯和桉樹地;污泥可當作有機肥,用于種植,實現了木薯資源的全面利用。2007/2008年榨季,武鳴縣生產原淀粉28.6萬噸、變性淀粉2.1萬噸、酒精5.5萬噸,分別占廣西木薯原淀粉、變性淀粉、酒精年總產量的49%、21%和27.5%,其中木薯原淀粉占到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木薯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2億元。目前,全縣木薯種植面積37萬畝,有木薯加工民營企業33家,初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木薯淀粉生產基地。
三類資本進入農業,不僅緩解了長期以來農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使土地、技術和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產生了“1+1大于2”的裂變效應,提升了農業的整體素質,促進了農民增收。借助農業產業化項目,通過土地轉包、租賃、互換經營和入股等方式,讓土地實現集約化經營并產生規模效益。仙湖鎮農業資源豐富,僅荒山、荒地、荒坡、荒水等面積就達3.7萬畝。為盤活資源,該鎮推出了“轉租倒包”流轉機制,由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荒山、荒水、荒灘、荒地,再連片發包給投資者用于項目開發。從2006年起,該鎮吸引了100多名客商前來開發山水資源,承包“四荒”面積2萬余畝,累計投入開發資金1300萬元,實施各類農業項目26個。寧武鎮靠近河流,土地肥沃,少有狂風襲擊,適宜發展香蕉生產,成了外地客商投資發展香蕉生產的熱土。
在三類資本的推動下,武鳴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日益加快,優質米、甘蔗、木薯、果蔬、水產畜牧等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了規模,先后承擔建設12個國家級及自治區、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點)、7個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示范區(點)。農業產業化生產項目工作取得突破,目前全縣已有16類63種農副產品注冊了商標,涵蓋了種植、養殖和甘蔗加工、木薯加工、糧食加工、豆類加工等多個領域,誕生了一批叫得響的農業品牌,一大批區級名牌的市場知名度進一步提高。三類資本農業開發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2008年,全縣年銷售收入超5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總數增加到35家,全年農業規模企業經營銷售收入13.3億元,出口創匯372萬美元。帶動近8萬農戶從事訂單生產,全縣農民每年從農業項目中得到的收入呈遞增趨勢。(潘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