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行業分析

日本冷鏈技術在中國水土不服?

2009-11-29 2: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冷鏈技術是指冷藏冷凍容易腐爛的商品,使其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下,以保證品質。近日,在亞洲合作社農產品現代流通發展論壇上,日本專家和中國企業家進行了討論。日本教授:亞洲農產品流通必須發展冷鏈技術
    “農業貿易實際就是各國物流業發展的結果。”日本東京農業大學教授藤島廣二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亞洲各國之間要擴大農業貿易,就必須發展冷鏈技術,這是農產品現代流通的必然發展趨勢。
    據藤島廣二介紹,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從國外進口農產品,1985年進口數量大幅上升,冷鏈技術隨之起步。
    最開始是 “海上冷庫”。進口農產品走價格便宜的海路,要在輪船上裝上壓縮機制冷保鮮。后來應用到陸路。其主要技術環節是:新鮮果蔬采摘后,首先放進冷庫使其 “休眠”,即抽掉空氣加壓,這是流通前最重要的步驟。一臺冷凍設備的價格折合人民幣約1500萬元。日本為了普及冷鏈技術,購買設備由政府支付一半費用。沒有冷庫的地方,就用冰塊對農產品進行保鮮。
    冷凍好的農產品,再用帶冰箱的運輸車運往交易市場,到達后也必須馬上進入冷庫。冷鏈技術使用之前,北海道的水產、蔬菜只能賣到東京。如今卻能賣到大阪以及南邊的地區。中國經理:應依靠區域性大型批發市場
    盡管日本教授的冷鏈技術講座引發與會者熱議,一些國內水果商對這一新技術充滿了期待,但寧夏四季青果蔬冷藏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華作為冷鏈技術的實踐者,卻唱起了反調: “日本的經驗在中國不太具有參考性,它會水土不服。”
    陳曉華明確提出,冷鏈技術在中國只能是農產品流通中的一種補充手段,主要還應該依靠區域性大型批發市場。他認為,日本是個多山、海廣的島嶼國家,大量農產品依靠進口,必須要發展冷鏈技術對農產品進行保鮮。如果不經過冷藏冷凍,生鮮農產品的保質期不超過5天,一般是48小時就可能變質。
    但在中國,冷鏈技術在農產品流通中,還剛剛起步。目前,全國僅有20%左右的鮮活農產品使用冷鏈技術,遠低于發達國家80%左右的比例。由于處在發展初期,國內的冷鏈技術投入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它在中國推廣首先面臨的是成本問題。即便是日本,如今也在探討如何降低成本,而中國的成本比日本還要高。其次,中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各地的出產與口味都不一樣,對生鮮農產品流通不存在巨大需求。另外,兩國從業人員的素質也不一樣。冷鏈技術從農產品的生產之初就要介入,各相關環節的農民、工人也要有相關知識,這些條件在中國還不具備。
    陳曉華說,從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看,它不會成為主流,農產品流通主要要靠發展區域性大型批發市場。(陳四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