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愿碳減排市場規模龐大 國企主導趨勢明顯
2009-11-27 20: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發改委副主任謝振華表示,中國公布的目標是國內自愿、自主的行動。在國際上,尚沒有減排義務的中國,至此開啟了任務明確的自愿碳減排之路,而一個資金規模巨大的自愿碳減排市場也呼之欲出。
中國自愿碳減排市場規模到底多大,目前沒有具體數字。如果按照今年8月已經順利成交的中國首單自愿碳減排交易價格每噸碳33元計算,到2020年中國僅光伏產業的碳減排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30億元,而光伏產業只占眾多可再生能源的少數,規模更大的鋼鐵,火電和石化企業的自愿碳減排正待入市。
雖然國內自愿碳減排市場僅在萌芽階段,尚缺完善市場和交易規則,但該市場由國企壟斷、國企主導的苗頭已經顯現。參與天津碳交所的30多家自愿碳減排企業中,中石油,中鋁,華電等企業赫然在列。一位國際碳排放交易商表示,以國際間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為例,中國主要是以五大電力集團為主,他們每年賣出的碳排放權指標占到中國企業參與交易的一半以上。
市場龐大但缺交易規則
自愿碳減排市場是指在國際上沒有減排義務或未簽約方的國家,自發在本國形成的碳交易市場,參加企業多以實現"碳中和"為目的。國內首單自愿碳減排交易發生于今年8月5日,天平汽車保險公司出資27萬,在北京環交所自愿購買奧運期間北京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用于抵銷公司運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表示,此筆資金將會打入綠色出行基金賬戶作為公益收入,自愿碳減排從此開始撩開面紗示人。隨后天津碳排放交易所開始試水自愿碳減排市場,中石油,天津鋼鐵,華電等20多家企業參與其中,有買有賣的自愿碳減排市場開始在天津漸成雛形。
不過天津的自愿碳減排市場離成型仍為之尚早,沒有"名分"就是軟肋之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總經理表示,政府得有一個管理辦法出臺,對國內自愿碳減排市場作出相應的制度和機構建設。他舉例,比如對國內自愿碳減排的核準要有專門機構,減排量登記要有專門機構等等。高正琦表示,現在需要協調的東西太多,每個環節都要克服苦難, "我們不能總依靠國際組織的標準來制定自己的市場規則。"不過他對未來國家出臺管理辦法保持樂觀態度,"明年要是不做,就不可能了。"
由于自愿碳減排不同于國際間的碳配額交易,所以參與企業最終只能實現自己的碳中和,即購買的碳排放量用以補償自己生產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北京大學教授曹和平認為此項交易實際上可算作一種遠期交易。他對網易財經表示,中國未來肯定要向世界承諾碳減排數額,中國企業如果現在購買了自愿碳減排量,那么就相應減少了以后強制碳減排的數量,"這相當于買了一份遠期合約。"不過合約未來是否兌現,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高正琦表示這要看最終出臺的管理辦法的規定。
除天津交易所外,北京環境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似乎仍在處于觀望態度,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表示,目前沒有進一步推動自愿碳減排市場的打算,談自愿碳減排市場還為時尚早。
國企未來將主導市場
雖然國內自愿碳減排市場尚無一錘定音,但是市場由國企壟斷,國企主導的苗頭顯現。參與天津碳交所的30多家自愿碳減排的企業中中石油,中鋁,華電等企業赫然在列。一位國際碳排放交易商表示,以國際間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為例,中國主要是以五大電力集團為主,他們每年賣出的碳排放權指標占到中國企業參與交易的一半以上。
"原因在于,他們的項目規模大采購方有利可圖,另外專業的技術優勢也讓人放心。"而民企由于項目小而分散無利可圖,往往成為棄嬰。不過面對國內規模龐大的自愿碳減排市場,民企小而分散的項目卻可以集腋成裘。
今年尚德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廣建光伏電站,可是尚德光伏電站的"碳減排量"卻鮮有國際買家問津。殼牌碳排放權采購主管王崢表示,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光伏電站的碳減排量非常少,最多不過1萬噸規模,金額也就10幾萬,對購買方而言沒有利潤可言。而另一方面,作為碳減排量提供方的尚德有關人士也表示,賣出碳減排量形成的利潤對光伏電站也是微乎其微。
不過,盡管光伏發電項目趨向多而小,但是總量卻不容忽視。王崢表示,根據披露的新能源發展規劃草案,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計算,光伏產業的碳減排量將至少10億噸。如果按照中國首單自愿碳減排每噸碳33元計算,那么單就光伏產業的碳排放市場就價值330億元。
一位光伏企業高層表示,公司當然愿意參與市場交易,只不過希望能盡量簡化審核手續,讓碳交易實現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