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貴州公路建設發展60年回眸

2009-11-2 18: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貴州從1926年開始修建第一條公路,歷經80多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多,從低等級到高等級,目前基本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輻射全省、聯結周邊省份的公路網。  
   回顧貴州公路發展的歷程,1928年我省建成第一條公路;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我省共有公路3943公里,能夠維持通車的僅有1950公里;1964年,全省才實現縣縣通公路。 1978年,全省公路總量僅為27354公里,且公路技術等級普遍偏低。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刷新為125365公里,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通車里程數的64倍。除了全省各地州市均通高速公路以外,全省實現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68.8%的鄉鎮通油路或水泥路、78.8%的行政村通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技術等級,縣鄉村公路通達深度,全省公路密度均大幅度提高。   
  數據清晰地反映的是成就,是變化。而這些數據濃縮的,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后十年中,貴州公路發展長河中所涌起的干線公路"保暢工程"、公路路網改造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工程、高速公路建設工程等一層層巨浪。    
  保暢工程 歷史困境中的成功突圍    
  貴州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公路是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承擔著90%以上的綜合客運量和80%以上的綜合貨運量。為了改變落后的公路交通狀況,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1978年以后,在"改革、開放、搞活"總方針的指引下,貴州不斷加快公路建設步伐,從1984年開始,積極抓住國家采取糧棉布"以工代賑"幫助貧困地區修建縣鄉公路的政策,開展交通扶貧工程,大力修建縣鄉公路,使貴州公路交通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到1995年底達到32487公里。   
  然而,在當時歷史欠賬較多,投資緊張的歷史條件下,"先求通后求好"成為主流思路。盡管95.3%的鄉鎮通了汽車,但"好"的問題卻遲遲沒有解決。到1996年初,6萬多里黔道瀝青路、水泥路僅占11.2%,且超齡油路高達77%,等級公路比例不到40%。再加上隨著交通流量迅猛增長,路況急劇下滑,主要干線和大部分繁忙的經濟線路近于崩潰。  
   "當時縣鄉公路修建標準很低,國省干線又因為養護投資不足,我們每公里的養路費收入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重車流猛增,公路不堪重負,造成全省公路破爛不堪,難以維計的局面。"經歷了那段歷史的省公路局原局長龔明福介紹說。   
  "貴州到,汽車跳"、"昔日蜀道難,今日黔道爛"的印象使不少投資商、開發者視貴州路為畏途,貴州社會經濟發展也因此而受到嚴峻挑戰,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中央領導對此十分重視,朱镕基同志指示,哪怕少搞一點其他項目,公路建設一定要加快。胡錦濤同志強調,要把公路的建設發展擺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建設,一手抓養護。   
  1996年,針對貴州公路交通出現的狀況,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公路"保暢工程",對全省干線公路和重要經濟線路進行重點治理,力爭用三年時間改變貴州"路難行"的局面。   
  省交通廳、省公路局迅速行動。1996年6月12日,《關于加強貴陽至各地(州市)干線公路及省際間干線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發至各地(州、市)交通局、公路養護總段(后更名為公路管理局),號召全省公路職工艱苦努力,用兩個月時間,對貴陽通往各地的主干線公路共1660公里進行全面搶修和治理,由此打響了貴州公路"保暢工程"的大會戰。   
  "保暢工程"以油路大、中修工程為主,加強干線公路的修補和養護。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缺,全省公路職工硬是在兩個月中將1660公里保暢"硬骨頭"啃掉。第一年"保暢工程"成效顯著,貴陽通往各地(州、市)的公路路況明顯回升,社會反應良好。省交通廳、省公路局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乘勝追擊,將公路"保暢工程"連續進行到1998年,而此后的兩年中每年保暢里程均提高到近9000公里,3年累計完成大中修里程3000余公里。交通部也在1996年至1998年3年中每年專項補助5000萬元。   
  公路"保暢工程"無疑是貴州公路交通陷入困境后的一次歷史性突圍,全省干線公路和重要經濟線路路況通過大、中修和強化養護大幅回升,"黔路爛"的矛盾終于得到緩解。    
  路網改造 黔路發展的嶄新詩篇   
   建國以來,貴州公路不只是通車里程少,基礎薄弱,技術等級偏低,抗災能力差,是導致貴州公路陷入"黔路難、黔路爛"困境的根本很原因。自1996年起,貴州連續三年實施了公路保暢工程,的確成功緩解了貴州公路交通的燃眉之急,然而這不是一勞永逸之舉,只不過是歷史困境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治標性補救措施。   
  如何才能標本兼治?在"保暢工程"實施過程中,貴州公路交通部門的決策者們認為給公路"強身健體",通過改造提高現有公路等級和技術標準,增強其通行能力才是強基固本,避免重蹈覆轍的唯一途徑。而且,就貴州的情況而言,這項工作刻不容緩。但是,貴州由于欠賬多底子薄,還有大量鄉鎮連通公路的問題沒解決,亟待改造的公路點多線長面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公路要改造,怎么改?   
  探索,從1997年馬(場坪)遵(義)公路龍(昌)至牛(場)段20公里公路改造開始。這段公路是翁福磷化工業區重要的經濟干線,當時路況破爛難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如果按"保暢工程"要求修復,只需資金500萬,然而,工礦區重車流量巨大,不出兩年,肯定又會癱瘓。必須改造成二級以上公路才能滿足需要,但需資金5000萬,省地財政也無力承擔,"保暢工程"資金尚且捉襟見肘,這筆錢哪里去找?經過論證,省公路局提出學習發達省區"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方案,經省政府批準,向銀行貸款4830萬元,將20公里公路改造按山嶺重丘二級標準改造為收費公路,利用收取通行費償還貸款。1998年工程建成通車并成功建站收費。   
  馬遵公路龍牛段貸款改造的成功是"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資金籌措模式在貴州的首次嘗試,它證明了貴州如果要大面積改造公路路網,有一部分項目資金可以這樣解決。同時它也拉開了貴州公路大規模路網改造的序幕。  
   就在龍牛段公路改造即將竣工之際,1998年,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當年6月,全國加快公路建設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提出逐步建立"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多資"和"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滾動發展"的投資機制,這無疑給貴州公路建設者增添了信心和決心。  
   1998年,省政府作出決定,在繼續實施保暢工程和利用以工代賑扶貧資金加快縣鄉公路建設的同時,采取國內貸款、引進外資、社會集資等多種籌資方式,加快公路改造力度,提高現有公路的技術標準和通行能力。貴州省公路局當年安排改造工程27個,改造里程達731公里。其中貸款收費公路項目8個。1999年,省政府再次提出"力爭完成1000公里干線公路改造任務,提高貴陽通往各地(州、市)公路等級"等級,全省公路工作重心開始由"保暢工程"向"路網改造"轉移。當年,獨山至荔波公路、320國道一碗水至凱里段、凱里至楊柳塘等30個以國家投入、行業貸款、地方配套等不同投資模式開工上馬的干線改造工程達1798公里。   
  此前的公路改造為貴州公路部門積累了不少資金籌措、征地拆遷、施工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省委省政府乘勢而上,任務不斷加碼,2000年,全省實施3000公里公路路網改造,2001年至2004年,每年以5000公里的規模繼續推進。并且連續五年,路網改造工程列為省委省政府當年必辦的"十件實事"之一。   
  這一階段的路網改造已經不僅限于干線公路,還包含通縣油路、通鄉改造和新增通鄉公路建設。2005年,全省實施3000公里油路改造。   
  200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交通引領經濟"的科學理念和大力轉變交通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加快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公路水路交通運輸體系的要求,省交通廳、省公路局在干線改造上再上新臺階,大力推進二級公路建設工程,以更高標準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按照"條塊結合,分層實施,聯合建設"和"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分門別類,因地制宜"的原則,全省各級政府、交通公路部門、社會群眾修路建路熱情高漲;一時間,"讓泥石路早日變成瀝青路"、"把等外路變成等級路"、"把低等級公路變成等級高的公路"成為干部群眾的熱門話題,也成為各級政府和交通公路部門的共同目標。   
  八年來,全省共實施公路路網改造30000余公里,公路路網技術等級大幅度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3247公里中,高速公路923.5公里,一級公路119.9公里,二級公路2658.4公里,三級公路8649.7公里,四級公路43165.1公里,而其余67730.4公里等外公路則主要是通村公路。   
  八年路網改造的業績,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貴州而言,無疑是貴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大潮中的一峰巨浪,是貴州開發史上鐫刻下的一頁壯美詩篇。    
  農村公路建設 澤被高原的德政工程    
  貴州是山的海洋,城鎮人口比重較小,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崇山峻嶺中星羅棋布的鄉村。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國省道干線公路,大多數都不能直接為廣大山民提供現代交通的便利,因此大力發展農村公路對于貴州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   
  為了打通山門,讓農村老百姓早日告別肩挑背馱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貴州交通部門始終沒有放慢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而是一次次搶抓機遇,不斷加快發展。   
  1984年,國家開始實施糧棉布以工代賑幫助貧困地區修建縣鄉公路。貴州連續17年,積極利用這一政策主打交通扶貧攻堅戰。1985年至2001年,全省公路共投入以工代賑資金等交通扶貧資金28億元,共修建縣鄉村公路1830條22630公里,這期間,新增了23個縣通油路,新溝通419個不通公路的鄉。   
  2000年開始全省在大規模路網改造項目中,除了干線公路之外,大量把縣際公路、鄉公路納入提等改造內容。同時,繼續加緊實施通鄉公路和通縣油路建設工程。   
  2002年,貴州最后9個不通公路的鄉鎮相繼打通公路。11月30日,當從江縣光輝鄉的同胞們生平第一次在自己家門口見到汽車時,貴州在這個美麗的冬天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的目標。   
  在交通部"建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要求的指引下,我省繼續在路網改造中推進油路通縣的進程。2003年,還是在最邊遠的從江縣,交通部門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上了縣縣通油路的答卷。   
  2003年,全省啟動農村公路通達工程,當年就建成通村公路6000公里,2004年建成8000公里,隨后的2005年至2007年,在交通部"五年千億元"農村公路建設工程的扶持下,全省平均每年建設通村公路不少于一萬公里。  
   2003年來的五年,全省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固定資產投資151.9億元,建成農村公路75130公里。其中,累計建成通鄉油路8200公里,通村公路58900公里,通村油路1500公里,按照交通運輸部的最新統計口徑,全省實現了64.8%的建制村通公路,68.8%的鄉(鎮)通油路或水泥路,23.7%的建制村通油路。   
  道塞山河舊,路通天地新。農村公路建設切實改變了農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正逐步成為歷史。扶貧路連接了千家萬戶,旅游路延伸到千山萬水,產業路遍布了千村百寨,加快發展的農村公路越發顯現出了它特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