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不再進行貿易保護措施
2009-11-2 13: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第20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在第一個中美聯合公報的談判地杭州舉行。風景如畫的杭州西子湖,30年前,曾見證首個中美聯合公報的談判;30年后,中美在這里承諾不再出臺新的貿易保護措施。 貿易保護就是一場圍城游戲,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進入09年,全球經濟的復蘇跡象已經明顯,然而貿易保護卻不合事宜地出現了抬頭現象,以美國對中國輪胎收取三年懲罰性關稅為起點,貿易保護狂潮一觸即發。
貿易保護狂潮一觸即發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包括17起反傾銷和9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總計102億美元。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較晚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常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發達國家則多提倡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只是用來作對付危機的臨時措施。到了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僅僅是抵制外國商品進口的手段,更成為對外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手段。
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憑借低成本優勢將數以億計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運往世界各地,“中國制造”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發達國家的這些傳統產業不可避免的將受到沖擊,這些行業的嫉妒之火足以燎原。
中國“入世”近8年來,共發起4起爭端解決案件,卻應對了14起爭端解決方案。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對于新興市場的態度不是幫助,而是傲慢,動不動就舉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給來幾下。
金融危機以來,西方某些學者和政客一直指責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高儲蓄助長了美國的過度消費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并聲稱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的高順差才是本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然而,從各種主流觀點來看,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失誤、世界金融體系存在的重大缺陷以及監管不足等問題無疑是導致此次危機爆發的最重要原因。
始于1983年的中美商貿聯委會,見證了中美經貿關系不斷發展的歷程,并扮演著緩解雙方經貿摩擦“潤滑劑”的作用。1983年首屆美中商貿聯委會時,美中貿易額僅為50多億美元,美在華投資僅為5000多萬美元。如今,雙邊貿易額大約有4000億美元,美中之間形成了復雜而充滿活力的經濟關系。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有些國家,特別是部分經濟發達國家所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和手段,不僅不利于全球經濟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復蘇,而且也會對其本國經濟自身造成不利影響。中國政府將按照本國的法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制度,盡最大的努力保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公平、自由的貿易環境。
目前總的看來,國際市場形勢比一年前金融危機爆發時有好轉,中國政府給予企業的、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政策仍然會繼續,不輕言退出。但我國企業也要在訂單逐步有所恢復的同時,加快調整步伐,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提高競爭力,這是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損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