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出口:非“標”勿擾
2009-1-12 22: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面對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的萎縮,商務部發出警告稱,全球范圍的貿易保護主義威脅正在加大,明年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形勢將更加嚴峻。在第七屆進出口企業年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表示,經濟低迷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催化劑,我國一直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2009年遭遇貿易摩擦的形勢只會更加嚴峻。
然而,與反傾銷,反補貼等“老套”的貿易摩擦相比,發達國家不斷推出的各種新標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出口產品的“軟釘子”。要把產品出口到目標市場,先要跨過標準這道坎。
“我們現在在考慮要不要到日本設廠,進行生產。”寧波生命力有限公司副總裁陸繼松最近有些忙,除了上年度的總結和新年的計劃等正常工作外,他還要為2009年出口市場的一些變化做準備,日本市場就是變化之一。
陸繼松告訴記者,日本已經頒布了相關的規定,將在今年3月1日起對出口到日本的醫療保健器械實行新的標準。根據這一新標準,運動器械和醫療保健器械將被嚴格劃分開:由人帶動機器的屬于運動器械,而機器帶動人的則屬于醫療保健器械。日本一向對醫療保健器械的進口相當嚴格,不僅要求出口商具備ISO13485的認證,還需要進口商也要具備相應的資質。這項新標準的出臺,給那些要把產品出口到日本的醫療保健器械企業設立了一道門檻。
無獨有偶,歐盟近日也出臺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指令。這份歐洲議會通過的新的玩具安全指令(Directive88/378/EEC),內容涉及兒童玩具的生產材料、檢測以及市場監管等問題。指令要求兒童玩具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易致癌、致突變、影響生育的物質以及鉛汞等有毒重金屬;限制鎳等物質的使用量;依嚴重程度禁用或限用致過敏的芳香劑等。此外,新的安全指令還在玩具的設計、標識、生產、進口商責任、市場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一項項新近出臺的標準,對中國制造企業的出口產品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出口先達標”讓那些原本就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企業顯得更為吃力。
成本必然提高標準的提高對于企業而言則是成本的提高。陸繼松告訴記者,日本的相關規定對中國的一些醫療保健器械企業會帶來影響。“由于之前的標準并沒有明確區分保健器械和運動器械,所以國內生產的一些保健器械產品可以按照運動器械進行出口,這樣對企業的要求就沒有那么高。如今新的標準出臺了,就要求國內生產企業必須先拿到相關認證,否則就不具備出口的資格。而要拿到認證,是要付出成本的。”
根據媒體的報道,按照歐盟現行針對兒童玩具的安全指令的要求,一種電動玩具的測試費用就高達3萬至6萬元人民幣,這包括檢測玩具材料的化學品性質、重金屬含量等。
成本的提高給原本就面臨出口壓力的中國制造企業帶來的是雙重打擊。據了解,由于海外需求的萎縮,在深圳東莞,已經醫療器械企業因為出口訂單減少而倒閉。“其實有的企業原來是非常不錯的,還是沃爾瑪的供應商,好的時候一天出口能達到20多個貨柜,但就是因為歐美市場太蕭條,所以企業才關掉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如果成本再提高,那些目前勉強維持的企業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關門者。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醫療器械部主任蔡天智告訴記者,歐、美、日是中國醫療保健器械出口的主要市場,占整個出口份額的60%,其中日本市場大概占兩成,而每年出口到臺灣市場的醫療保健器械大概也有1億美元左右。
不巧的是,出口到臺灣地區的醫療保健器械同樣面臨新的規定。從今年3月1日起,出口到臺灣地區的醫療保健器械,必須使用某些指定的企業所生產的電源線,這些電源線會在臺灣海關備案,那些沒有使用認定企業生產的電源線的醫療保健器械,將不能入關。原本一條普通的電源線只要4~5元人民幣,但是要購買這些備案的電源線則可能要花費8~9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只在電源線這一部分企業的成本就提高了一倍。
進攻性保護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地區對進口商品依賴性很強,那么提高進口產品的標準,可以反映出其對產品質量的擔心。“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讓消費者擔心,這也是各國會提高產品標準的原因之一。”
不過趙玉敏指出,這種提高標準的做法,更多時候則是發達國家對本地區產業和企業的一種進攻性保護。“比如歐盟提出了一種新的標準,要達到這種標準就要使用新的技術、工藝或產品,而這種技術、工藝或產品又往往掌握在歐盟企業的手里,這就要求那些要進入歐盟的企業必須購買歐盟的技術或設備,又或者要到歐盟的機構去做認證。這樣就可以拉動歐盟相關設備、技術的出口。這與以往‘反傾銷’、‘反補貼’等限制進口的防御性保護的做法相比,可以說是一種進攻性的保護。”
陸繼松也坦言,正是由于產品出口日本所面臨的標準越發嚴格,所以企業才考慮是否要到日本去設廠。“其實企業可以把整機的產品拆開,比如把蓋子和電路板分開,分成不同的貨柜報關出口,再到日本進行組裝。這樣就可以打上‘日本制造’的標記,而不算是進口產品,中國的生產企業和日本的進口商都可以免去了重新獲得認證的成本。”
不過他表示,由于企業已經通過了ISO13485的認證,同時也具備向日本出口醫療保健器械所需要的其他條件,所以目前企業出口日本的產品并不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如果在日本設廠組裝也需要人工,這種成本會比在國內高一些。所以是否要選擇去日本設廠還需要企業好好衡量。
趙玉敏認為,由于這種提高標準的做法是針對所有要進入本地區市場的企業而言的,而非歧視性的針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所以不能算是限制進口。中國企業以往對付貿易壁壘的經驗在這些新標準面前有些“力不從心”。“現在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要進入目標市場,就只能付出成本。”
是壞事也是好事禍兮福所倚。趙玉敏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標準提高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也可以說是件好事。她認為,盡管這樣會暫時增加中國企業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這也讓中國企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并使得企業根據市場要求來調整自己,更新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附加值。
“中國的企業太多,水平也參差不齊,他們開拓市場的能力、對待外部標準的態度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把中國企業一概而論。如果高標準的實施,可以讓那些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就可以讓符合標準的企業有更多機會,其實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趙玉敏認為,擇優是市場的規律,中國企業經過這么年國際市場的競爭洗禮,也應該適應了。從目前的情況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盡管已經把相當一部分制造業產能轉移了,但技術仍然掌握在手中,在技術上歐美占有明顯的優勢。而中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還處于低端,所以需要我們的企業不斷提高。
“高標準也是在幫助中國企業提高自身質量管理、控制原料成本,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事實上,中國的企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適應技術標準的。這些年,國家也非常重視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公布法律法規,教育和指導企業應對各種新的標準,讓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行業發展是需要這些的。”她同時表示,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才是應對各種標準的良方,“如果有一天高標準必須用中國的技術才能認證,那么中國企業的地位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