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科學發展的“廣州模式”
2009-1-12 19: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永平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廣州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以來,廣州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勵精圖治,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埋頭苦干,走上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并且在這條道路上初步形成了廣州發展模式,即科學發展的“廣州模式”。它是中國眾多發展模式中一個富有廣州特色的發展模式。雖然這一模式目前還不夠完善,但是它為進一步推動廣州發展、建設全省“首善之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廣州模式”在實踐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發展模式是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目標、實現形式的統一體。廣州模式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的。它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科學發展觀在廣州的成功實踐。
——經濟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發展。根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78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是43.09億元,2007年達到7109.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45.6倍,年均增長14.2%。廣州經濟的增長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居于前列。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廣州地區生產總值每年以1000億元的速度增長,預計2008年將達到8000億元。
從1978年到2007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2007年達到71808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21.4倍。在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收入迅速提高。1978年全市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為13.65億元,2007年達到523.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2007年比1978年增長了37.4倍,1979年~2007年年均增長13.4%。
——社會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廣州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老城區教育綜合改造工程和示范性高中建設成效顯著,廣州大學城建設奇跡般建成,“麻雀學校”得到改造,示范性高中建設成效明顯。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廣州市已經成為全省教育強市。
——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強,涌現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企業。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產業異軍突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聞出版事業飛速發展,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數量大幅增長,檔次明顯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覆蓋全市的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形成。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成功地舉辦了第六屆和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以及第八屆全國民族運動會,舉辦了許多國際性重要體育比賽。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各項籌備工作正緊張有序地展開。
——城市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城市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由1978年的1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800多平方公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形成了現代化中心城市的交通主骨架。新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國內機場第二位,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居國內港口第三位,地鐵通車里程在全國名列前茅。信息網絡建設快速推進,廣州已經成為全國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是三大國際電信出入口之一。制定和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城市發展戰略,基本上形成了城市中心區、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小城鎮的多層次城市發展格局。近年來,廣州榮膺“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還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此外,還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人民生活實現了歷史性的改善。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廣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46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49.8倍,1979年~2007年年均增長14.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49.80元,增長到2007年的8612.84元,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1978年的5.67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589.51億元,年均增長26.8%。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3.82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由1978年的6.84平方米增加到38.54平方米。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保障標準逐步提高。全市所有鎮、村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正在逐步展開。
“廣州模式”的突出特點
科學發展的廣州模式,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立足廣州市情,突出廣州特色,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其突出特點如下:
——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強經濟建設。廣州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東、南、中、北片區各具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基本成型,經濟發展的效益較高和速度很快。廣州所有制結構大體是3∶3∶3,即國有和國有控股、三資、民營經濟各占1/3。廣州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三二一”產業布局已經形成,第三產業在廣州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58%,成為推動區域中心城市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廣交會、留交會等國際貿易和交流平臺,發揮了面向海內外、服務全中國的重要作用。以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培植和增加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全面建立廣州現代產業體系。開發區、黃埔區和增城新塘發展成為東部工業區,南沙地區大力發展石化、冶金、港口物流和高新技術等產業,花都和從化組團發展航空物流、汽車和生態產業,廣州產業布局得到優化,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得以發揮。
——以實施依法治市戰略為重點加強政治建設。廣州積極實施依法治市戰略,堅持經濟建設與民主法治建設同步推進,較早推動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較早推進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較早嘗試推動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較早探索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較早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廣州作為率先啟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地區之一,其經濟發展與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是分不開的。廣州開辦了全國最早的“市長專郵”,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反映公民意愿的——廣州社情民意中心,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大型政論性公開論壇——“羊城論壇”。這些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創新舉動,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
——以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廣州積極實施富民強市戰略,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更加注重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形成“富民優先、民生為重”政策導向。全面實施“惠民66條”及17條補充政策,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制定出臺了《廣州市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建立了政府對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補償機制和大型醫院對口幫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制度。大力整治社會治安,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較早建立,日臻完善,對人力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較早探索并建立起“五道保障線”,基本形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以增強城市競爭實力為重點建設宜居城市。廣州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較早提出建設“兩個適宜”的城市發展戰略,建立“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新型城市管理體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形成了陸、海、空、地、水五路的交通網絡體系,城市承載力和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廣州還在全國大城市率先以“概念規劃”的理念制定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把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用地、交通和生態三大關鍵內容確定下來,同時為后人留足發展空間。“大廣州”的新規劃“山、水、城、田、海”,定位清晰,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大都市,呼之欲出。
——以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實踐賦予了黨的建設的廣州特色。廣州市委始終堅持以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以促進各項工作取得實效為檢驗標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調整和完善黨建工作思路和領導方法,影響和帶領人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全面實施固本強基工程,探索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
“廣州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雖然“廣州模式”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這只是一種初步的、正在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開放的需要不斷完善的模式。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不斷完善“廣州模式”要正視面臨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總體上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突破;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還應當看到,國際國內形勢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國際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不斷加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實現科學發展的難度明顯加大,因此,對廣州創新發展模式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有足夠的認識;同時,要樹立信心,求真務實,積極探索,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廣州模式”。對此,朱小丹同志在廣州市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不斷實現廣州在科學發展道路上的新跨越。”
不斷完善“廣州模式”,需要努力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推動廣州科學發展、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根本指針。為此,緊密聯系廣州實際,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廣州。改革要有新舉措,發展要有新思路,各項事業都要有新進展。要抓住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要契機,把加強理論武裝、統一思想認識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對科學發展觀,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不斷完善“廣州模式”,需要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廣州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千方百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拿出更多更好的拳頭產品。二是不斷壯大支柱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是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四是努力提升城鄉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廣州的集聚力與輻射力。五是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不斷完善“廣州模式”,需要努力提高廣州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應當認真學習國內先進城市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經驗,研究借鑒國外發達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有益做法。從廣州的實際出發,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宜居城市。提高核心競爭力,關鍵在黨,即關鍵在于提高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以這樣說,廣州能否全面實現科學發展,取決于能否吸引和凝聚更多的人才,取決于能否培養和造就更多的人才,取決于能否更有效地使用和激勵更多的人。
(作者是廣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