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昌:加快農村公路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
2009-11-16 11: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農村公路是支撐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大、覆蓋面廣,其里程占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四分之三以上;連接廣大的縣、鄉、村,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出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條件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改變農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先后實施了貧困縣出口路、通縣油路、縣際和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農村公路總里程實現了顯著增長,農村公路得到快速發展。實踐證明,農村公路的發展直接拉動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融合,極大地改善了地方的投資環境,推動了城鎮化的建設,加快了貧困落后地區的脫貧致富。
近幾年來,全國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動調整工程思路,超前謀劃。在大力發展農村公路、根本解決農民出行難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則指導下,我國農村公路建設進入發展快速時期,投資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建設范圍一年比一年廣,受益群眾一年比一年多。
從2006年到2008年,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118萬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58萬公里。2008年全國全年新改建農村公路39.3萬公里,新增約60個鄉(鎮)、19811個建制村通公路;新增約1696個鄉(鎮)、34310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超額完成了2008年農村公路建設預計目標。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已經達到了324.44公里。目前,全國已有99.24%的鄉鎮、92.86%的建制村通了公路。
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5個。ㄊ校┮讶嫱瓿伞笆晃濉苯ㄔO目標,福建、山東、廣東、山西、寧夏進展較快,基本完成“十一五”建設目標。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農村公路建設,2010年底基本實現全國鄉鎮和東中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實現中央提出的這一目標,今、明兩年的建設任務還非常繁重。
為此,交通運輸部確定今、明兩年的農村公路工作思路:堅持“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原則,切實抓好交通運輸行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八件實事”的落實,繼續開展好“農村公路建設質量年活動”,加快推進養護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當前,全國農村公路交通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籌資難度大,資金缺口問題日趨顯現;二是發展不平衡,地區不平衡,主體工程與附屬工程不平衡,建管養運不平衡;三是質量管理有待加強,個別地區建設管理技術力量薄弱,質量監督覆蓋面待提高,質量水平待提升;四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待深化,養護管理責任不明確、事權與財權不統一、養護資金不到位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實現農村公路“有路必養”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其中最主要的難點是配套資金的問題。截至2008年底,全國仍然還有292個鄉(鎮),4.6萬個建制村不通公路,還有5.8%的縣道、16.2%的鄉道和27.1%的村道未實現晴雨通車,這些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和“少邊窮”地區,而目前可用于農村公路建設的穩定資金渠道十分有限,一些待建的農村公路大多處在位置偏遠、筑路材料缺乏、地形條件復雜的貧困地區,建設成本高,資金需求量也大。除了資金問題,還有建設標準不高,抗災能力差,養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交通運輸部主要采取了3項措施:一是依靠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部門的支持、農村廣大百姓的積極參與,促使農村公路建設從部門行為轉為政府行為,從行業行為轉變為社會行為;二是堅持“建管養運”并重的基本思路,推進農村公路交通“路站運一體化”的進程;三是從今年開始,提高中西部“少邊窮”地區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準,對中部“少邊窮”地區通油路,中央投資標準由原來的10萬元/公里提高到15萬元/公里;對西部“少邊窮”地區建制村通公路,中央投資標準由原來的10萬元/公里提高到20萬元/公里,并不再要求縣級以下安排配套資金,以及農民群眾集資捐款。
今年一季度,國家下達了第二批拉動內需的投資計劃,其中安排公路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120億元,全部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共安排23725個項目,涉及24970個村、842個鄉(鎮),建設總里程約8.16萬公里。這表明,農村公路建設在“擴內需、保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央也將繼續保持公路建設的投資力度。這是農村公路建設新的歷史機遇,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廣大農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適,踏著平坦、寬闊的農村公路大步奔小康。